作者:鲁伟 陈华文 吴春明 蔡晓斌 来源:科学网 www.sciencenet.cn 发布时间:2016/11/2 20:22:05
选择字号:
青藏高原上的地学追梦人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师生野外探寻金红石矿藏纪事

 

辽阔、壮美、神秘的青藏高原,被誉为世界屋脊,这里蕴藏着无尽的矿产资源。位于青藏高原柴达木盆地北缘,一种名为金红石的矿藏,作为紧缺战略资源,受到各方面的高度关注。然而,由于山路艰险、环境恶劣,不少人望而却步。

2016年6月至9月,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的师生们,为了摸清金红石矿藏的“家底”,奋力跋涉在高原之上,他们用知识、勇气、双脚和汗水,彰显着热爱地学的初心。

金红石的召唤

金红石是提炼钛的重要矿物原料,钛具有耐高温、耐腐蚀、高强度、小比重等优异性能,广泛用于航空航天、化工材料、机械制造等领域。从目前地质勘探的现状看,我国金红石矿藏储量较少,而在青藏高原柴达木盆地的北缘地区,具有榴辉岩型金红石矿床的勘探开发潜力。

今年暑假期间,以长江学者、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教授郑有业和副教授许荣科等人为主要负责人的师生科研团队,承担了中国地质调查局的调查任务,从武汉奔赴青海都兰县,探寻金红石矿藏的科学奥秘。

在野外调查,除了要安排食宿、调配车辆,还要规划好工作进度和矿产地质调查的区域、路线。每一个参加野外矿产地质调查的学生,都把“安全”两个字牢记于心,外化于行。

探寻金红石矿藏的区域,位于柴达木盆地的昆仑山系,海拔在3100米至4700米之间,这里不仅山势陡峻、植被稀疏、气候无常,还时常有野兽出没。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中进行矿产地质调查,不仅考验着学生们的体能,还磨砺着他们战胜艰难困苦的意志。

跋涉在高原

每天清晨6点,天刚蒙蒙亮,学生们就早早起床,吃过早餐后,准备好地质包、地质锤、罗盘、掌上机、GPS、地质图以及午餐吃的馒头、火腿等,分成三个小分队,乘坐3个小时的车程,前往昆仑上腹地漫山遍野地“寻宝”。

出发前,许荣科如同军事指挥官一样,对同学们的装备进行逐一检查,反复叮嘱安全事项后,车队方可开拔。当然,他也和同学们一样,一起前往野外。

多数情况下,车辆在公路边停下后,师生们步行至昆仑山脚下,开展地质填图、采集岩石标本等工作。在荒芜的野外,师生们共同面对的第一个“敌人”就是缺氧。因为缺氧,常常引发头晕、气喘、呼吸困难、浑身无力、双腿无法迈开步伐的问题。

地质工程专业研究生孟和与所有人一样,对缺氧引发的高原反应至今依然感到有些后怕。他说:“尤其是朝着山顶跋涉时,可谓三步一徘徊,五步一喘息。但是你站在群山之巅后,突然有一种‘天地在我心’的豪迈感,这种畅快是常人无法体会到的。”

野外矿产地质调查和艺术创作不同,即便是天才级的人物,也无法一个人完成。金红石矿藏“探宝”团队,最为强调的是协作配合、互相照应。比如,从事剖面测量,至少需要三个人密切协作方可完成。

采访中,许荣科说:“野外地质工作不是单打独斗,切忌英雄主义和冒险主义。”然而,没有一定的胆识,在野外也可能寸步难行。比如面对陡峭的岩壁不能却步,应该心平气静,系好保险绳,按照技术规范,在大家的协助下,一步一步向上攀岩。

在野外,师生们经历过太多难忘的事情。如“探宝”车队在途中行进,洪水冲垮了道路,大家都自觉拿起铁锹抢修道路,俨然是一群“养路工”。研究生杜文洋有一次回营地时天已漆黑,他听到狼群的嚎叫声越来越近,但他并没有胆怯,从容地打开手电筒,亮光在夜色中晃动着,狼群竟然隐身而退。不知多少次,师生们与狼、黑熊、狐狸、鹿、野牛等动物擦肩而过。

师者的风范

地学类专业的专业知识获取,除了课堂上的理论传授之外,还有相当一部分知识和技能,是在野外地质实践中掌握的。

郑有业多年来一直在青藏高原从事找矿研究,他在野外常常对学生说:“野外矿产地质调查需要具备强烈的责任心和认真的态度,如果对地质现象的记录马马虎虎,采集矿石标本也粗心大意,就会给地质报告编写带来误差,从而影响找矿的精准性。”

与郑有业一样,向树元也是青藏高原上的“老地质”,对于野外区域地质调查,他有着极为丰富的经验。在昆仑山边,他给学生现场教学,毫无保留地将地质调查经验和盘托出。他和学生一起探讨复杂的地质现象,始终以平等的姿态,丝毫没有教授的架子。

今年刚刚退休的教授曹新志早已经是地质找矿的“行家里手”了。每年暑期,他都会雷打不动地奔波于全国各地的各类矿山。与学生登山赶往一处矿点时,曹新志脚步轻盈,丝毫也看不出他已年过六旬。他在找矿中认真、严谨,对于矿床的判断眼光极为准和狠,无论是在专业知识,还是个人魅力方面,均给学生们树立了师者风范。

经过近三个月艰苦的金红石矿藏“探宝”之旅,来自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的师生们捷报频传。目前,他们已经确定了柴北缘超高压变质带内多地段,具有大型金红石矿床的成矿潜力,新发现榴辉岩型金红石重点找矿靶区三处,为将来的勘探开发奠定了基础。同时,对石英岩、石墨、铌—钽、铅、锌和铜等矿产的勘察也有新的突破。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自然》(20241121出版)一周论文导读 清华这位院士搭建了一座室外地质博物园
科学家完整构建火星空间太阳高能粒子能谱 “糖刹车”基因破除番茄产量与品质悖论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