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胡珉琦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6/1/29 10:58:19
选择字号:
孙宏涛:理想的现实主义者

孙宏涛

■本报记者 胡珉琦

不是颠覆者,但开创了体制内医生创业的先河,他要做的,是解放医生的生产力。虽已过去近一年,业界对孙宏涛和他创立的大家医联的关注热度依旧不减。

2014年是移动医疗元年,但两年过后,互联网医疗产品多是雷声大雨点小,重要原因是缺乏优质的医疗主体也就是医生的参与。2015年,萌芽状态下的医生集团顺势崛起,将热炒的线上服务搬回到线下。尤其是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心脏外科副教授、副主任医师孙宏涛发起创立的第一个体制内医生集团——大家医联的出现,一石激起千层浪。

孙宏涛的初衷是将一些体制内医生聚集起来,通过统筹规划他们工作以外的时间,让他们去到有需求的基层医疗机构,使患者不出远门也能得到大医院的诊疗服务。有人将这个试水体制内医生多点执业的做法看作是推动医改唯一可能的出口,还有人甚至将孙宏涛定义为“颠覆者”的角色。

但孙宏涛自己认为,这只是一群带点理想的现实主义者在夹缝中求改良。

从医生到创业者

过去一年,除了完成正常的门诊和手术,孙宏涛奔波于各个城市、各种会议现场,见移动医疗公司的管理者,以及投资人。直言有些“过度曝光”的他也自嘲,这样的日子过得有些“狼狈”。

大家医联尚在初创期,孙宏涛执着又谨慎地想要更多人看到并理解这种组织形式,才可能培育起体制内医生多点执业的市场。

不管走到哪儿,他都会跟人分享一个业内的故事:曾有一名三甲医院的主任医生想去天津、河北等地出诊,但因为缺乏信息对接的平台,无法直接和医院取得联系,无奈之下,他给多家医院院长写亲笔信,介绍自己以及业务专长。但结果,他不仅没有实现多点执业,还被医院当成了骗子。

尽管大医院人山人海、小医院门可罗雀的现状众人皆知,却始终没有让医生资源真正实现流动,能让患者留在当地看病的可行机制。

孙宏涛在2014年初就产生了试水体制内医生多点执业的想法,几个朋友甚至着手准备了项目计划书。“我们跟一般互联网公司的基因不同,医生集团的核心是人,本质上是医生资源的再整合,形式是合伙人+签约医生,而App、微信端只是构建平台的一个技术手段。”

尽管几次蠢蠢欲动,他们仍希望等待更好的时机。

2014年8月,北京市卫计委公开鼓励公立医院的医生开立自己的私人门诊。到了2015年3月,广东、深圳、江苏、浙江等地相继出台了允许医生多点执业的政策。孙宏涛认准的属于“医生集团”的时代终于要来了。

就在3月4日清晨,他在自己的微博公布北京首个体制内多点行医医师互助平台——大家医联启动,而后《医学界》率先对此进行了报道。在那之后发生的事,至今都让孙宏涛觉得不可思议。

认识的、不认识的同行,甚至第一时间就有投资人,几乎将孙宏涛的手机打爆。“医生群体的热情就好像火山喷发一样。”他无论如何没有料到,一个朴素的想法居然瞬间击中了如此多医生的痛点。

医疗资源的核心是医生,只有让医生真正流动起来,患者才不会蜂拥到仅有的几个大医院,医生的价值也可以最大程度得以利用。目前“大家医联”提供的主要业务是帮助签约医生与基层的公立医院、民营医疗机构进行对接,如基层有手术、会诊、培训等服务需求,都可以通过平台预约合适的医生。

此外,平台还将与其他医疗机构共同建立属于自己的实体门诊,与改制公立医院合作,做技术输出、科室共建、科室托管,也尝试股权合作和自建医院。

短短两个月,大家医联即获得了2000万元的融资,截至目前,平台的签约医生已有300多位。

为什么不能“脚踩两条船”

但在创业之初,他也曾被许多朋友婉言相劝。“背叛”体制意味着巨大的风险,持这种观点的主要是体制内的医生。反之,已经跳出体制的人认为,体制医生是做不好医生集团的,大家医联的尝试不够彻底。

面对“脚踩两条船”、两头不讨好的反馈,孙宏涛是有所准备的。“我的创业初衷就是夹缝中求改良,而不是成为体制的颠覆者。”

体制外医生集团面临的问题在于,愿意跳出体制的医生仍是少数,而管控体制外医生的质量和风险又存在很大的难度。

“坦率地说,医生更多倚仗的是体制内的光环,没有了光环,医生需要很长时间来培养自己的品牌,贸然离开大的平台,很可能进入到下降通道。”因此,大家医联希望签约医生既能在原有的科教研平台继续保持上升空间,又能增加执业的选择,提升收入。

事实上,这种模式也并非大家医联的原创,孙宏涛说,在德国、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医生多点执业可以同时在大学、公立医院和私立医院、私人门诊,这是国际通行的做法。他认为,只要解放医生的大趋势没有改变,体制内医生集团是可以有所作为的。

现阶段,大家医联的一项重要工作是完成百场科普公益讲座,让更多的基层医疗机构、患者了解这种新的医疗服务模式,影响、改变原有的医疗消费习惯。事实上,也只有足够的服务需求,才能让医生活跃起来。

从医生到创业者,孙宏涛的视角也在身份的转变中发生变化。他谈到,投资人对于医生集团最为担忧的莫过于它的稳定性。“医生是非常独立的个体,不易管理,医生集团容易沦为一个由知识分子组成的草台班子。这也是继大家医联后,诸多医生集团兴起,但鲜有运转良好的原因。”

因此,目前大家医联并不急于做大,孙宏涛表示,“相反,我们还在有意控制签约医生的数量,以保证现有医生拥有足够的多点执业和会诊的机会,从而维持他们的积极性”。

他希望这种医生集团的运营模式成熟以后,能为更多的复制者提供参考,同时也将把大家医联本身建成一个医生创业的孵化器。

医生应该成为一个社会人

现在的大家医联就像是业界等待已久的能竖起医改希望的一面旗帜,尽管创立已近一年,关注度却并未消减。常有人问孙宏涛,为什么是他,以及为什么要这么做?

医生给人的印象除了在工作还是在工作,孙宏涛却是在该停下来的时候,选择停下,该思考的时候,给自己留出空间。

2008年,工作六年的孙宏涛对于门诊、手术已经驾轻就熟,却自觉进入了职业平台期。当年以及2010年,正值外科医生黄金年龄的他,两次坐上飞往德国的航班,去欧洲最大的心脏病中心——德国心脏中心访学、工作。

先进的技术和理念,灵活、开放的医疗模式,让他豁然开朗。“事后才发现,这两次经历为我后来所做的事埋下了种子。”

访学期间,孙宏涛利用业余时间走访了数百平方公里内的多家中小型医院,让他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医疗资源的均衡性。普通患者可以就近诊疗,遇到疑难杂症再去大医院,或者请自由执业医生到各分中心会诊。

也许是从那时候开始,他相信,医生应该成为一个社会人,“我不想只做一个拘泥于封闭环境的大夫”。只不过,那时多点执医在国内还不合时宜。

于是,他选择网络作为自己迈出医院,融入社会的第一个阵地。

“为什么我们常说自己打不过一些江湖游医,为什么社会上的医学科普总是被一些乱七八糟的言论占领?”在孙宏涛看来,是因为这个“高冷”的精英群体主动放弃了与大众分享、交流的市场。

在那个被叫“公知”还不那么尴尬的年代,孙宏涛开始为公众写起了文章,传播科普知识。很多人认识孙宏涛,并不是因为找他看过病,正是8年前他开设的个人博客。

他分享自己的临床工作、患者常见问题、身边的医学、时事议评、读书笔记,更新颇为勤奋,第一年就拿到了搜狐年度十大最具人气医生博客奖。

有一次在门诊,病人坐下来,说的第一句话居然是“孙医生,我看过你的博客”。“说真的,当时吓了我一大跳。我立刻像对待亲人一样给他看病、解释。”

直到现在创立大家医联,孙宏涛最重视的也是平台的开放性和共享性,“我们希望提供的服务并不仅仅是治病那么简单,还能帮助基层医务人员提升医疗技术水平,将大医院科学的诊疗常规传递下去,有需要的医生还能在这里获得国内外继续教育与交流的机会。”

博客曾是属于孙宏涛的精神家园。和一些“公知”的做派不同,他更擅长克制的表达,他说要让自己对言论本身怀有敬畏之心,即使面对争议,也从不气急败坏。

他看上去像是一个叛逆者,实际上,只是小心翼翼地在做着自己认为有价值的事。

《中国科学报》 (2016-01-29 第2版 人物)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首张另一星系中的恒星照片出炉 《自然》(20241121出版)一周论文导读
清华这位院士搭建了一座室外地质博物园 科学家完整构建火星空间太阳高能粒子能谱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