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何学锋 来源:《科学新闻》 发布时间:2016/1/12 15:53:17
选择字号:
何学锋:学术杂志集约化时不我待

 

 
 
多年以来,中国科技期刊“小作坊”式的办刊模式一直受到我国学术界和编辑界有识人士的抨击。
 
目前我国最常见的科技期刊的办刊现状是:一个科技期刊编辑部的编辑少则一二人,多则三四人;由10个专职编辑办一份科技期刊的情况极为少见。据有关资料报道,2005~2006年,中国科技期刊编辑部70 % 以上是非“ 法人” 编辑部,编辑部人数在5 人以下的占60 % 以上,10人以下的达到93 %。
 
中国科技期刊集约化发展观点的提出已经有近20年的时间,但目前除了中华医学会所辖期刊完成了实质性的集约化过程,其他仅有少数期刊实现了经营权的合并与转移,大多数科技期刊集约化的程度与20年前相比并无实质性变化。甚至在同一所高校里的20多种期刊的编辑部也难以合并组成一个期刊出版社,实现科技期刊的集约化发展。
 
笔者认为,所谓科技期刊的集约化是指一个期刊出版单位至少拥有20种以上的科技期刊,进行实质性的统一管理和经营,在编辑、排版、印刷、发行和网络传播环节具有规模效应的办刊模式。
 
阻碍重重
 
在集约化发展方面,国外科技期刊的集约化进程很早就开始了,并且一直在进行。
 
中外科技期刊的办刊环境和管理模式有着较大的区别,这决定了中国科技期刊的集约化进程无法复制国外科技期刊的成功范例。例如,国外的办刊者只要有一定的经费、场地和学术号召力,就能申请ISSN号聘请编辑创办一份科技期刊公开发行;当这份期刊经营几年后拥有一定学术影响时,就会有大型学术期刊机构与期刊所有者谈判进行收购,将其并入大型学术期刊机构的期刊群。但在这一过程中,大型学术期刊机构可以保证该期刊的主编和编委会以及学术编辑不发生人员变动,只是常规编辑因期刊收购而发生变动。
 
在中国当前的办刊环境和管理模式情况下,所有的科技期刊都是依托国家行政部门、学术团体和国有企事业单位创办的,其主管、主办和承办单位都是机构而非个人,因此,科技期刊的集约化就意味着管理权和经营权必然要进行变更和转移,同时原有科技期刊主管、主办和承办单位还要向新的科技期刊主管、主办和承办单位输送各种相关利益和资源。此外,集约化之后的科技期刊出版单位还必须负责办刊经费、办刊场地和人力资源的划拨和配置。
 
由此可见,国外的科技期刊集约化过程是一个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知识产权交易过程,只要买卖双方就交易价格和经营方式达成一致,这一交易过程就能完成。与之相反,中国的科技期刊集约化过程还是一个计划经济条件下国有资产的划拨和转移过程,科技期刊的所有权和经营权不能为个人或民营企业收购,只能由上级科技期刊管理机构在国有机构之间进行行政性的划拨和转移。这种行政性的过程又受到诸多政策和制度层面的制约,协调机制和环节极为繁琐。
 
因此,要实现科技期刊的集约化,就必然涉及到科技期刊主管、主办和承办单位在期刊管理、办刊经费、办刊场地和人力资源方面的变更和配置。在当前的科技期刊管理模式下,这些环节的变更和配置几乎都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必然趋势
 
科技期刊的集约化发展是国内外科技期刊发展的必然趋势,除了市场经济规律对科技期刊出版业的影响,信息传播技术的网络化和数字化也对科技期刊的数字化发展提出了集约化的要求。
 
在当前的网络传播时代,科技信息的线下传播只具有象征意义,几乎所有的科技期刊读者都是通过网络渠道搜索科技论文,然后在线阅读或下载后线下阅读。因此,如何在浩瀚的信息海洋中让读者看到自己的信息,是每一个网络信息发布者关注的重点,科技期刊编辑部自然也不例外。
 
然而,在中国目前的办刊环境下,作为单个科技期刊的编辑部,即使有充足的财力和人力,也难以获得足够的读者关注力,更难使期刊网站拥有成规模的浏览量以吸引广告商投入广告或出售期刊增值服务,实现期刊网站的财务收支平衡。
 
科技期刊是小众媒体,其受众只能是一群专业相关的学者群体。国内已经有中国知网等几家含期刊全文数据库的网站实现了赢利,成为最主要的国内科技期刊数字内容提供商,但其经营模式与科技期刊的数字化程度无密切关系,也不会对科技期刊的集约化产生较大影响。尽管如此,其赢利模式暗示了中国科技期刊可以通过集约化发展形成几个可以取而代之的大型科技期刊集群网站,以类似方式实现赢利,成为与国外爱思唯尔、施普林格相当的大型科技期刊出版机构,并进一步促进科技期刊编辑部通过集约化进程升级转型,实现科技期刊的数字化出版和传播。
 
实现途径
 
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中国科技期刊的集约化进程可能通过以下几种途径实现。
 
一是由国内几家科技期刊主管机构分别组建科技期刊数字出版股份制公司,打造相应的科技期刊网络平台,将所主管的科技期刊网络传播环节统一起来,形成大型科技期刊集群门户网站,对外实现统一的数字传播模式,对内实现统一的收稿、评审、编辑和数字化出版工作模式。
 
这种途径的优点在于不需要大量变更科技期刊的主管、主办和承办单位,也不需要现有的科技期刊编辑部的人、财、物、地发生较大变化,可以减少科技期刊管理政策和制度层面的制约,通过规模化经营实现科技期刊数字出版股份制公司的赢利,并与科技期刊编辑部形成利润分成的经济合作关系。
 
二是将现有的中国知网等几个期刊全文数据库网站划拨给几家科技期刊主管机构,对各数据库网站与科技期刊的归属进行优化组合,并与科技期刊编辑部形成利润分成的经济合作关系。这种途径的优点是可以增加科技期刊编辑部对集约化的积极性,提高科技期刊编辑部的出版收益,最快实现科技期刊的集约化进程。
 
三是在科技期刊管理政策和机制层面进行改革,在不发生科技期刊主管机构大量变更的前提下,使得各科技期刊的主办和承办单位可以通过行政手段促进各科技期刊编辑部通过各种方式组建大型科技期刊出版公司,实现集约化进程。这种途径的优点是大型科技期刊出版公司的学科专业性突出,学科相关的科技期刊集中起来更容易形成具规模效应的学术影响。
 
意义非凡
 
众所周知,科技出版界的竞争态势日趋激烈,对优质科技论文的争夺早就跨越了国界和语种。
 
近年来,国外大型科技期刊出版集团一方面自己创办了众多专业性期刊以强化对世界范围内优质科技论文的吸引力,另一方面不断以合作办刊的方式进入我国,直接与国内科技期刊一同竞争中国的优质科技论文。这两者均加剧了我国优质科技论文的外流现象,使得由中国投入科研经费资助的科研成果所产生的优质科技论文大多发表在国外的科技期刊上。
 
从某种意义上讲,这导致了国有知识产权的流失,造成国家还需花费巨款回购这些优质科技论文的阅读权。同时,这种优质科技论文外流的情况还带来了国家重要国防、军工和关键技术机密泄露风险,将对国家利益产生难以估量和控制的隐形危害。
 
中国科技期刊的集约化发展和科技评价导向的纠正可以有效地改变目前这种不利局面,避免不必要的国产优质科技论文阅读权的回购经费付出,强化对国家重要国防、军工和关键技术机密泄露风险的管控。中国科技期刊集约化发展有利于提升中文科技期刊的学术地位,扩大中国英文版科技期刊在世界科技出版领域的话语权,体现中国科研人员的实力和水平,展现中国科研事业对世界科学技术进步的贡献。
 
总之,中国科技期刊的集约化进程将不可避免的到来,但如何来完成以及需要多长时间,将受到多个层面的因素制约。
 
科技期刊管理政策和制度层面是否变革以及如何变革决定了集约化进程将通过何种途径实现;国家有关部门对科技期刊集约化进程的经费投入的数量和投入方式将决定集约化进程耗费的时间长短;科技期刊承办单位对所辖科技期刊的集约化发展的支持力度将决定各科技期刊编辑部参与集约化进程的早晚。
 
中国科技期刊的集约化进程提得早,说得多,很少做,很难做,但是现在已经是兵临城下、时不我待了。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作者系《中国有色金属学报》编辑部副主任)
 
《科学新闻》 (科学新闻2015年12月刊 观点)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自然》(20241121出版)一周论文导读 清华这位院士搭建了一座室外地质博物园
科学家完整构建火星空间太阳高能粒子能谱 “糖刹车”基因破除番茄产量与品质悖论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