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郭爽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5/8/24 9:16:22
选择字号:
张柏春:争做国际一流的科技史所

张柏春

研究所新址

研究所旧址—孚王府

 

评估专家组向院领导反馈评估意见。

■本报见习记者 郭爽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是我国唯一的多学科和综合性的科技史研究机构,是世界上少数几个中国科技史的研究中心之一。自1957年以来,自然科学史研究所适应国家政治、经济与学术变化,以中国科技史研究为核心竞争力,在中国科技史及相关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取得了应有的国际地位。

“自然科学史所的学科具有鲜明的特色,兼具科学与人文双重特征。它定位于研究科技的历史、本质和发展规律,认知科技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的复杂关系;把握科技发展大势,为国家思想库建设作出独特的贡献。将来,我们继续突出科技史学科特色,争做世界一流。”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所所长张柏春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突出鲜明特色

自然科学史所靠整理和研究中国科技遗产起家,在数学史、天文学史、技术史等方向最先形成规模和特色,布局了重要科研项目,承担了国家的重要文化工程,解决了许多重要的学术问题,也培养了人才,受到国内外学界的赞誉。例如,探索将科技史与科技考古、文化人类学、民俗学等学科结合的研究路径,率先在传统工艺调查研究及文物的科技认知等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果,为国家保护文化遗产提供了可靠的学术依据。

近年来,自然科学史所联络学术同道,建立了中国科学院文化遗产科技认知研究中心。作为中心的理事长,张柏春表示,该中心将面向学术前沿与社会需求,倾力打造跨学科、跨所的开放性的学术研究平台,运用多学科的方法,认知和展现中华民族所创造的科技和工程的内涵与价值,体现中国科学院注重新领域的开拓并解决重要学术问题的基本职能。

值得一提的是,自然科学史所的图书馆是目前国内收藏科技史文献最丰富的专业图书馆,也是国际收藏中国科技史文献最丰富的图书馆。

“图书馆从1957年建所即开始积累文献,经过五十余年的努力,从无到有逐步发展成具有一定规模的科学技术史专业图书馆。现有藏书十四万余册,只中文期刊一千二百余种,西文期刊七百余种。”张柏春说,图书馆藏书专业性强,门类全,学科多,包括线装的数学、天文等学科领域的重要典籍,为国内外专家学者所瞩目。

探索新模式

2011年中科院实施“一三五”规划,要求发挥各研究所优势,聚焦于重点领域,实行重大产出导向的评价机构。据此,自然科学史所制订了面向2020年的发展规划,进而遵循“率先行动”的精神,加速推进学术转型。譬如,以往中国学者以现代学科体系为参照,考证、复原与描述古代科技成就及人物的历史贡献,构建古代的“学科史”。

“如今,自然科学史所通过‘科技知识的创造与传播研究’和‘科技革命与国家现代化研究’等研究项目,视探索新的研究模式:由‘成就考证与描述’向‘理解与解释知识在与境中的发展’转变。科研人员努力拓宽研究视野,将研究重点从中国向世界扩展,从传统向近现代延伸,从学科史研究拓展到应用和交叉领域,更好地发挥科技史学科的学术特色与社会功能。”张柏春告诉记者。

张柏春介绍,“科技知识的创造与传播研究”着重探索古代与近现代科学技术被创造和传播的史实及机制,部署了有关中国天文学的起源、中国传统数学的早期创造与特征、晚商青铜器陶范铸造技术、中国栽培植特的起源与传播、近代兵器技术向中国的转移、近代数学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近代西医技术在中国的传播等10多项课题,主要研究科学概念与理论的创造、技术发明与创新的产生、思维方式与知识表达、知识的传播与重塑等学术问题,在历史脉络的把握和细节发掘方面都取得了突破。

而“科技革命与国家现代化研究”是以意、英、法、德、美、俄、日和中国为案例,将中国学界与社会非常关注的“科学革命”“技术革命(工业革命)”与“国家现代化”等问题联系起来,重点研究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形成《科技革命与国家现代化》丛书。“该丛书已列入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十二五’的科学技术研究领域高端学术成果出版工程。”张柏春说。

十多年来,自然科学史所还参与国家思想库的建设和重要战略研究报告的起草。“未来五年,我们将以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的‘科学前瞻与科学思想研究部’为平台,发挥科技史学科的优势,对科学思想、科技发展进行大视野与长周期的宏观研究,为深入认识科技的发展规律、提高战略思维能力、改革体制提供历史借鉴和思想启示。”张柏春说。

以人才为核心

“人才是第一资源。”在张柏春看来,自然科学史所是我国科技史人才的主要培养基地,其优势之一是通过项目与学术研讨活动等形式培养研究生,使学生们成长在这个学术研讨活跃、治学严谨的学术环境里。为了适应科研布局的调整,研究所积极吸引青年才俊,希望新人在学术创新中快速成长。

“我们的科学家终会因年老而退出创造高峰期,如不抓紧时间培育新人,就会造成青黄不接的现象,到那时找人才,恐怕为时已晚。”张柏春说。

据了解,自然科学史所从1957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是国内最早培养和招收科技史专业研究生的机构。所内毕业的研究生已在国内外学术共同体中发挥重要作用。在过去的几十年里,自然科学所科研骨干约一半是由该所培养的人才。

采访中张柏春多次提到,人才是科研院所乃至科技创新的核心,带头人的学术高度决定研究所的层次。美国、西欧和日本等国家和地区的卓越科研院所能够吸引国际一流人才,并使他们在那里度过最具创造力的工作期。

“我们不仅要培养优秀人才,还要留住优秀人才。想要成为一流院所,就要有一流的学者。无论是硬件,软件还是资金等都应该围绕人才队伍建设进行。”张柏春坦言。院所要在国内率先走在世界前列,人才队伍建设首先要走在前面,国家和社会对于科研期望值很高,我们爱才也是一如既往。

“其实,科学史还是一个具有浓厚的教育功能的学科。1999年,自然科学史所曾与上海交通大学合作创建科学史与科学哲学系,与中国科技大学合作创建科技史与科技考古学。如今,近年来提出的科教融合模式,为自然科学史所参与国科大建设提供了机遇。”张柏春说。

在未来5~10年,自然科学史所还将推进国际化进程,继续与国际一流机构开展多层次的合作,共同解决跨文化、跨国的重要学术问题。“在西方科技史方向,有必要请国际优秀专家参与培养中国的青年人才,鼓励青年学者出国交流和深造。在中国科技史方向,中国学者的研究成果应当在国际上产生更大的影响力。”张柏春说。

《中国科学报》 (2015-08-24 第5版 创新周刊)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首张另一星系中的恒星照片出炉 《自然》(20241121出版)一周论文导读
清华这位院士搭建了一座室外地质博物园 科学家完整构建火星空间太阳高能粒子能谱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