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健康 基础科学 工程技术 资源环境 前沿交叉 政策管理
 
作者:张柏春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09-2-5 2:0:1
张柏春研究员:关于建设一流研究所的初步思考

 
改革开放已30年,中国科技事业有了巨大进步。1998年以来,中国科学院以建设一流研究所为目标,引领了国内的科技改革和知识创新。
 
从科技史的经验看,世界一流研究所一般具有以下特征:一是有先进的科研条件;二是产出一流的研究成果,扮演学术领跑者的角色;三是有一流的领衔专家或者大师;四是吸引了很有潜力的青年人才,并为他们成长为一流人才提供环境和机会。第一条是最容易被看重和看得到的。第二条是社会关注的产出标尺。第三条和第四条应当是最根本的特征,而人才的国际化也是一流研究所能吸引人才的重要表现。
 
先进的科研条件包括工作室、实验室、期刊、图书、信息工具等软硬件设置及经费支持,它们是吸引一流人才和产出一流科研成果的基本前提。通常,只要有足够的经费就容易创造出好的科研条件。30年来,国内在这方面的显著进步有目共睹。
 
科技界同行、科研资助者和政府普遍看重研究所究竟产出什么样的科研成果,即创造哪些新知识和新技术,解决了什么问题。一流的研究所应当在其所从事的研究领域或方向起一定的引领作用,至少是领跑集团中的一员。这样的研究所能够提出新问题、新理念、新思想、新方法、新学派,在国际同类机构中具有学术优势,解决重要科学技术问题。如果一个研究所基本上沿着别人指出的方向跟着作研究,参与解决别人提出的小问题或枝节问题,那它就不是真正一流的。我国在国际科学界开创新学派方面的表现不突出,却不乏“门派”,这可能与文化环境有关联。
 
有大楼、没大师的研究所算不上一流的科研单位。
 
大师层次的专家是高水平研究所的领军人物,是形成团队和学派的核心,并吸引青年人才和学术资源。可以说,领军人物的眼界和思想高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研究所的学术高度和影响力。大师们越善于组织合作,就越容易吸引人才,带领高效的团队。玻尔领导了丹麦哥本哈根大学理论物理研究所,取得了突出的科研成果,形成了一个学派,造就了一批杰出的物理学家,在量子力学发展中起到了引领作用。钱学森回国后领导了重要研究院所,为发展中国的战略高技术、培养人才作出了突出贡献。
 
大师们在谋划大格局、领导团队、培养人才等方面扮演着领袖角色,但不少大师在具体的科研方面可能已经过了创造高峰期,新的科研创造更有赖于青年人才的开拓。历史上,多数开创和引领未来的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是由年轻人做出的,多数的科学概念和理论、技术创新是由青年人提出的。因此,一流研究所必须吸引那些正在成长为一流专家和有潜力成为大师的青年人才,且为他们取得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创造条件和机会,将他们培养锻炼成一流人才。
 
大师级的专家基本上都是很有成就的知名人士,很容易被人们辨认出来,成为各种机构罗致人才的主要对象、媒体关注的对象。有些研究所不惜代价地引进大师级的专家,在自己的单位树起大旗。但是,有些研究所忙于找大师,却不注重吸纳和培养很有潜力的青年人。当然,识别谁是潜在的一流专家并不很容易,需要有伯乐的眼力,还要摒弃门户间的偏见。抓不住青年人才,研究所就是短视的,将失掉未来!
 
处于赶超阶段的国家引进高水平的人才,可以尽快提高自身发展的起点,缩短与世界一流水平的差距。当年彼得大帝创建俄罗斯科学院的时候,俄罗斯本土人才极度匮乏,连一个正规的大学都没有。但他们从西欧引进了像欧拉那样的大师级的人才,并在后续的发展中培养出了像罗蒙诺索夫那样的俄罗斯本土科学大师。
 
在此,我们可以举一个科学史界的例子。德国马普学会科学史研究所始建于1994年,十几年里发展为国际一流的“航母级”的科学史研究中心。马普学会为这个所选择了国际一流的有新思路的领军人物,提供了同行中最好的研究条件、支撑服务和经费保障。研究所提出了许多有创意的研究方向和重要项目,并由此吸引了来自美国、欧洲、亚洲和其他地区的专家学者。在这里,流动学者和外籍学者超过了半数,其中既有资深的专家,又有年轻新锐。人才的流动促进了多元的新思想、新方法的交流与碰撞。马普学会对该所在重要领域、方向和专题研究的学术贡献和国际影响力进行严格的国际评估。
 
人才和社会资源通常向着有大师的、条件好的研究所富集。发展中国家在争取人才方面总体上处于劣势。我们既要采取更加务实的、灵活的策略引进大师级的人才,更要着力发现、吸引和支持刚刚崭露头角的年轻人和尚未成名的好苗子,让不同年龄段的各类人才发挥自己的长处。目前,在吸引和使用人才方面,国内还存在着体制和机制方面的束缚。比如,不少正当年的领军人物和科研骨干难以集中精力研究科学问题,而要为生存和发展奔波。爱因斯坦既不是合格的“经费猎手”(money hunter),也不是玻尔那样合格的所长,但他能多花精力搞研究,成为真正的“科学英雄”。
 
建设世界一流研究所,任重道远。我们应该认知科学技术的发展规律,探索符合规律、适合国情、前瞻的科研院所制度,吸引和培养一流人才,营造有利于创新的社会环境,逐步将我国那些在世界上知名的研究所提升成真正的一流研究所。
 
(作者系中科院自然科学史所研究员,本报记者洪蔚整理)
 
《科学时报》 (2009-2-5 A1 要闻)
发E-mail给: 
    
| 打印 | 评论 | 论坛 | 博客 |
读后感言:
相关新闻 一周新闻排行

小字号

中字号

大字号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