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健康 基础科学 工程技术 资源环境 前沿交叉 政策管理
 
作者:王丹红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09-2-3 2:33:38
陈景润夫人由昆专访:怜子如何不丈夫

由昆在厦门大学陈景润的塑像旁

由昆和儿子陈由伟。图片提供:由昆

 
编者的话
 
1978年,因为作家徐迟的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陈景润的事迹传遍神州大地。当时,十年浩劫刚结束,历经磨难的中国百废待兴,党中央和国务院花很大力气拨乱反正、重新评价知识分子的地位和作用。陈景润和他的哥德巴赫猜想成为科学废墟上的一朵奇葩,激励了整整一代人。
 
如今,陈景润和徐迟都已长逝,中国科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科学发展观成为时代的主旋律。30年后的今天,我们采访了熟悉陈景润的几位科学家以及他的夫人,尝试借助他们的回忆,还原一个真实的陈景润。
 
“1978年9月,我与先生在这里认识,今年整整30年了。今年也是改革开放30年,这30年间,无论是国家还是人民生活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大家回忆过去时,我更多的是回忆这30年来我家里的变化。”
 
“在先生来说,作为学者、丈夫、父亲,他应该是最称职、最优秀的,我觉得是这样,因为他尽管不像别人的丈夫那样给妻子些什么,也没有那么多时间陪儿子,但他在自己的条件下做到了最好,而且都是发自内心的,其实这就足够了。”
 
2008年岁末的一天,在北京西郊解放军总医院第二附属医院(前解放军309医院)放射科办公室,陈景润夫人由昆接受了《科学时报》专访。
 
一生的爱人
 
1978年秋,陈景润因患肺结核在北京解放军309医院(现为解放军总医院第二附属医院)住院,遇见了正在这里进修的年轻医生由昆,他对由昆一见钟情,向她表达爱意。这一年,陈景润45岁,由昆27岁。从此,她成为他一生的爱人。
 
其实,在见到陈景润时,由昆并没有读过徐迟的《哥德巴赫猜想》,只是听同事说他是一位大数学家。当陈景润向他表达爱情时,她紧张得不知所措,认为两人从性格、年龄和阅历等方面都不适合,但陈景润的一句话让她刻骨铭心:“如果你要是不同意的话,我这辈子不会结婚。”
 
“我相信这个人会说到做到。”困惑中的她给父亲写信。父亲的回信说:“陈景润是认真的,你不要拒绝命运多舛的陈景润,不要伤他的心。”
 
进修结束后,由昆回到了武汉。1980年,两人在北京结婚。“对他人品的认可,对他真诚心情的认可,使我们走到了一起。”由昆说,“其实,跟先生结婚后,我就放弃了自己,我想,要是把先生照顾好,他的贡献要远远大于我任何努力所做出的工作。”
 
1980年12月,由昆剖腹产需要家属签字,陈景润迟迟不肯,最后不得已在签字栏中写道:“务必保证我妻子由昆术后身体健康,能正常工作。”孩子出生后,陈景润提议儿子姓由,永远记住妈妈的付出。由昆不同意,他又提议复姓由陈,由昆还是不同意,最后,儿子起名“陈由伟”,小名“欢欢”。
 
孩子1岁9个月时,在邓小平同志的直接关怀下,由昆从武汉调到北京解放军309医院,他们在中关村的家也从两间小屋搬到了四室两厅的院士房,这一年,50岁的陈景润开始了真正的家庭生活。
 
调到北京后,已经做了9年临床医生的由昆转行到放射科,“到放射科搞仪器相对来说没有临床医生那么紧张和辛苦,便于照顾孩子和先生”。
 
在证明了“1+2”后,陈景润就开始做“1+1”的证明。由昆记得:他病了这么多年,从来没有停下来过,晚上也工作到很晚。“后来我说:先生,你还在搞什么呀?不要再搞了,休息休息好不好?你怎么不会算账呢?你把身体养好后会有更多年的时间,现在拼命的话会减少很多年。”陈景润回答说:“还在做哥德巴赫猜想,还在搭梯子。”
 
2008年12月5日,由昆应邀参加大型文献纪录片《中国1978》的首映式,看完后感慨万千:“现在我们连太空行走都能实现,如果那时条件好一些,先生能有大型计算机来做一些繁琐的数据处理,可能有希望做出‘1+1’,因为他的思路已经有了,就是要做一些繁琐的计算和核对,那时还是用笔和纸,偶尔与学生一起,花100元到国家体委上网,对数据进行核实。”
 
由昆谈起了最让她感动的一件事。1984年,陈景润在两次被撞后查出患帕金森氏综合征,在中日友好医院住院,中国科学院领导与总后勤部领导商量,由昆可以不上班,专门照顾陈景润,军籍保留,升级跟着走。
 
“我记得那是个星期二,我到医院去看他,他刚一见我很高兴,然后就问,‘今天怎么来了?’我就特别兴奋地告诉他,‘领导说好了,我可以不上班专门照顾您。’他一下子就不吭声了,我说这挺好的,您好了我就去上班,也是一样的。他说:‘不一样的,你一定要去上班,你是部队培养出来的,光为我一个服务不可以,另外,我生病已经影响了工作,如果两个人都不工作的话,心里就过意不去。’”
 
他执意要让由昆立即回去上班,那时交通不方便,由昆说:“我明天回去行吗?”他说:“不可以,现在就回去上班。”由昆只好倒了好几趟车,回单位上班了。
 
“先生走了以后,我想了很多,这是我最感谢我先生的一件事。现在回想起来,先生想得很远很周到,如果我在1984年就真正不工作在家照顾先生的话,也许先生会多活几年,但先生走后我就是一个家庭妇女,什么专业都没有了,像我这种性格的人,那可就是生不如死。先生走后,我还是尽心尽力做好工作,否则对不住先生。2000年我晋升为主任医师,当时已经很难了,要考外语和专业,我身体也不太好,但为了给儿子做个榜样,我就拼了。”
 
“所以,这些年走下来,我觉得还可以,儿子现在在加拿大留学,很努力很懂事。”
 
“生男孩最好学数学”
 
1996年3月19日中午,北京医院,弥留之际的陈景润不能瞑目,由昆知道他心中有两个巨大的遗憾:一是放心不下才14岁的儿子,二是没亲手证明“1+1”。
 
她伏在他耳旁轻声说:“先生,您放心,我一定会把孩子培养好,让他上大学,接受最好的教育。您听懂我的话就动一下手指。”陈景润动了一下手指,由昆给他合上了双眼。
 
孩子出生前,陈景润曾说:“如果生男孩最好搞数学,如果是女孩就学医,继承爸爸妈妈的事业。”但孩子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回避了数学,他曾说过:“我肯定不搞数学。”
 
“可能是孩子看到爸爸成天在那里算东西,连玩的时间都没有,觉得很累,一直在心理上回避数学。”由昆说,“上小学时,老师给他报了一个华罗庚学校,老师认为陈景润的儿子上华校是当然的,但他后来自己给退了。’我问:‘宝宝,这是为什么呢?’他说我不想去。”
 
由昆问陈景润怎么办。“先生很无奈地笑着说,那就算了吧,小欢欢喜欢干什么就让他干什么,顺其自然吧!”
 
陈景润非常宠爱儿子,由昆脾气再急也没敢打过儿子,“因为我一吼他,先生就会生气,叫我不要用这种态度对孩子。由伟还记得我打过他一次,就是用塑料尺子在他手上打了三下,警告他不要在家里的墙上乱画画,结果先生就不高兴了。好在孩子没有被他惯坏。”
 
陈景润对孩子寄予很大希望,他在家里利用桌子、椅子、床、水果等,教孩子说英语,在全家人吃水果或糖时教孩子数学,孩子上小学前,英语单词量就接近了200个。他自己的睡觉时间都不能保证,却与由昆商量:“小欢欢不要上学,我自己来教他怎么样?”由昆说:“不可以的,孩子要与小朋友在一起,接触社会。”
 
儿子上小学时调皮捣蛋,他对由昆说:“由啊,能不能把小欢欢的书桌放我书房里,叫他坐在我边上,看着爸爸学习,他就不好意思了。”“结果,小书桌搬到书房不到一天,就搬出来了。”由昆说,“那时,我和阿姨进先生书房都很小心,怕打断他的思路,只有小欢欢进出自如。刚开始,我警告小欢欢不能随便到爸爸书房,但过一会儿他又进去玩了,先生就无可奈何地笑着说:‘这个小欢欢太调皮捣乱了。’有一次,他玩爸爸的计算器,把每个键盘都抠出来了,我当时特别生气,就吼他。先生说,你不要生气,不要管他,他在动脑筋,他想看看里面的结构。先生就是觉得儿子什么都好。”
 
陈景润去世后,由昆下决心要将儿子培养成材,“这是我对先生的一个承诺,如果不兑现,我以后没脸去见先生。”
 
由昆对孩子的事情大包大揽,高中时,身高1.81米的儿子从中关村的家到复兴门的中央音乐学院吹小号,她也要跟着,“到哪里都跟着,就是不放心,我知道这样不好,但就是改不掉。所以,我想让孩子独立,就必须锻炼他的独立能力,必须让他离我远一点。”
 
2003年,陈由伟到加拿大上大学,当他学完基础课后说“妈妈,我想转到数学系”时,由昆吓了一大跳,说:“唉哟,儿子,你不会是瞎说吧?”孩子说:“不会的,妈妈,我已经想了一段时间,我越来越喜欢数学;再一个呢,我越来越觉得我应该圆爸爸的梦。”
 
由昆说:“今天,我可以告慰先生的是,儿子已经长大成人,他身上继承了先生的很多优秀品质,并圆了先生‘如果生男孩最好学数学’的梦。”
 
《科学时报》 (2009-2-3 A1 要闻)
发E-mail给: 
    
| 打印 | 评论 | 论坛 | 博客 |
读后感言:
相关新闻 一周新闻排行

小字号

中字号

大字号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