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健康 基础科学 工程技术 资源环境 前沿交叉 政策管理
 
作者:乔新生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08-12-30 2:55:3
乔新生:学术发布会该不该请官员
 
在近日举行的一个学术成果发布会上,某专家炮轰“18亿亩耕地红线”,引起一场不大不小的风波——受邀参加发布会、原任职于国家粮食管理部门的官员显然不认同学术结论,中途拂袖而去。
 
作为一名研究工作者,笔者想谈谈与此相关的学界的一些问题。
 
不可否认,现在并不是每一位学者都潜心研究学术问题。这一方面是因为生存压力,如果年终没有申报科研成果或者为单位带来课题经费,就可能面临降级的危险。另一方面,学术机构的评价体系有点奇怪,如果能获得国外的研究经费,并且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发表在专业核心期刊或者权威期刊上,劳动成果就会得到承认;如果课题没有获得经费,研究成果不是发表在专业核心期刊或者权威期刊上,即使学者提出真知灼见,也难被认可。正因为此,学者发表学术成果的时候,才会主动邀请高级别的政府官员,一来可以表明学术成果得到了政府高官的高度重视;二来也可以表明自己的学术成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然而,正像人们所看到的,政府高官中途离场之后,纯粹的学术评价就演变成了复杂的社会评价。有关言论自由的讨论,其实早已偏离了学术发布会的目的,成为争取政府官员认可的特殊“上书”行为。
 
在笔者看来,学者大可不必另辟蹊径,要求政府官员出席学术成果发布会。中国之所以频频出现所谓的“上书”行为,根本原因就在于民主决策还需要加强,学者习惯于将自己的学术成果呈送政府官员,希望政府官员予以采纳。这恐怕是学术成果发布会邀请政府官员的深层次原因。
 
部分学者把自己打扮成独立的知识分子,其实在他们内心深处,还是希望执政者另眼相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这样的想法本无可厚非。但问题就在于,他们不愿意通过正常的民主决策程序实现自己的理想,而总是希望找到终南捷径,邀请政府官员与他们“共商国是”,或者利用各种场合,比如政府演讲、电视评论等宣传自己的观点,希望引起决策者的注意,从而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和成就感。
 
在其他一些国家,学者的观点要想变成国家的大政方针,必须经过一系列复杂的程序。可是,在一个决策体制尚待完善的国家,学者频频利用特殊的机会推销自己的学术观点,多少有些背离了学术自由原则。
 
所以,我们一方面要对学者这种自我炒作的“市场化”行为表示理解;但另一方面我们也应该意识到,学者的价值在于提出学术成果,而不是争取得到部分政府官员认可。学者观点要想得到政府认可,把学术成果变成国家的大政方针,还必须尊重民主决策原则,扎扎实实地做好解释和宣传工作。如果试图通过“搞定”某些高级别的政府官员,达到事半功倍的目的,不但会玷污纯洁的学术活动,而且会强化不合理的决策制度。
 
就事论事,这一事件给我们的启示是:政府高官不应随意出入这样的场合;学者应该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踏踏实实地做学问,而不应借助政府官员增加自己的号召力。学术观点是否会被采纳,取决于学术观点的科学性,也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学者应该把主要精力用于科学论证,最好不要投机取巧。(作者系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科学时报》 (2008-12-30 A1 要闻)
发E-mail给: 
    
| 打印 | 评论 | 论坛 | 博客 |
读后感言:
相关新闻 一周新闻排行

小字号

中字号

大字号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