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黄辛 来源:科学网 www.sciencenet.cn 发布时间:2015/8/17 11:20:22
选择字号:
第19届国际磁共振大会在上海召开

 

科学网8月16日上海讯(记者黄辛)8月16日-21日,第19届国际磁共振大会在中国上海举行。由国际磁共振学会(ISMAR)每两年举办一次的国际磁共振大会是国际磁共振领域最重要、最高水平的全球性学术盛会。本次会议是该大会首次在中国大陆召开,吸引了来自30多个国家的近700位著名科学家参会,其中包括美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研究员Ad Bax,意大利佛罗伦萨大学教授Lucia Banci,英国皇家学会院士、剑桥大学教授Clare Grey等知名学者。本次大会由华东师范大学主要承办,共同承办单位包括上海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上海国际医学园区、中国物理学会波谱学专业委员会、复旦大学及中科院武汉数学物理研究所。

本次大会主席、华东师范大学校长陈群教授与国际磁共振学会执行委员会现任主席Daniella Goldfarb 教授在开幕式上先后致辞。在6天的会议中,围绕大会主题“磁共振技术发展与 ”,来自世界各地的科学家深入交流了在生物大分子核磁共振、固体核磁共振方法、液体核磁共振方法、磁共振成像、功能磁共振成像/分子成像、电子自旋共振/四极共振/磁共振谱、核磁共振超极化技术等7大国际热点研究领域的最新科研成果。

大会还授予国际核磁共振领域里的知名学者——德国马普高分子所Hans Wolfgang Spiess教授和以色列魏兹曼研究所Shimon Vega教授国际磁共振大会奖- ISMAR Prize,以表彰他们为磁共振技术研究和发展所做出的贡献。

磁共振技术是一种有着广泛应用的分析检测手段,不仅是物质微观结构研究中不可或缺的工具,而且也已成为现代医学临床诊断的重要手段。在过去的几十年间核磁共振的应用研究和技术研发一直是国际上的研究热点。多维核磁共振、磁共振成像、用核磁共振波谱技术确定溶液蛋白构象、功能磁共振成像等技术的出现,彻底改变了相关学科的面貌,相关的发明人(共7位)先后获得了诺贝尔奖,而且核磁共振本身仍然处在不断完善和发展的过程之中。值得一提的是磁共振在脑研究中的应用,功能磁共振成像已成为目前研究大脑功能最有效的手段之一。

第19届国际磁共振大会在中国上海召开,不仅有利于介绍中国特别是上海经济社会发展成就,吸引更多国际国内著名企业、技术人才入驻上海;而且有利于推动上海生物医药产业企业的科研创新和产品研发,保持上海在生物制药、 、医学、先进材料等方面的科研龙头地位;还有利于促进上海磁共振仪器企业和高校等科研机构的科技创新及产业发展,进而推动上海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相关建设和发展。

据悉,国际磁共振学会于1971年成立,主要是由欧美磁共振研究领域的科学家组成的非政府学术组织,也是磁共振相关领域目前唯一的国际性学术组织,其宗旨是“推动磁共振技术在物理、化学、生物、医学等相关学科的发展,推动全球范围内磁共振研究领域科学家的合作和交流。”

华东师范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也是教育部“985”工程和“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该校从上个世纪50年代起,就在邬学文先生的带领下开始从事核磁共振相关技术与应用的研究,一直是国内核磁共振研究和人才培养的主要基地之一,拥有国内为数不多的专门培养核磁共振高级人才的博士点。经过多年的发展,华东师大的核磁共振专业逐渐形成了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与技术研发并重,磁共振波谱与磁共振成像兼顾的局面,为国内磁共振学科的发展做出了贡献。近年来承担了数十项国家和省部级项目,在人才队伍建设方面也取得了显著成绩,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优秀青年基金以及上海市各类人才计划的支持。在科技转化方面,华东师大磁共振重点实验室的科研成果已孵化出上海卡勒幅磁共振技术有限公司和上海纽迈电子科技两个磁共振技术/设备公司,并实现了很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首张另一星系中的恒星照片出炉 《自然》(20241121出版)一周论文导读
清华这位院士搭建了一座室外地质博物园 科学家完整构建火星空间太阳高能粒子能谱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