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秦志伟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5/6/3 9:11:04
选择字号:
第一代马铃薯主食产品上市

▲马铃薯馒头生产车间

▲消费者在柜台前咨询 秦志伟摄

本报讯(记者秦志伟)6月1日,位于北京通州区通朝大街的物美大卖场,货架上摆出了马铃薯馒头,立刻吸引了不少消费者驻足品尝。“很香,有种家乡的味道,很愿意购买,但价格再低一些就好了。”祖籍山西、手里拎有3袋马铃薯馒头的马阿姨向《中国科学报》记者讲述她看到的“新鲜品”。

这一天,由中国农科院农产品加工所研制的首批第一代马铃薯主食产品——30%马铃薯全粉馒头在北京正式上市销售。

据介绍,马铃薯馒头营养更丰富、更均衡、更健康,而且芳香浓郁、口感松软。中国农科院党组书记陈萌山在出席上市推介活动时,对“‘薯’我健康”的宣传语表示赞同:“这让消费者一看就能明白。”

“马铃薯馒头除了具有马铃薯特殊风味外,还保留了小麦原有的麦香风味。”中国农科院农产品加工所研究员、薯类科学创新团队首席科学家木泰华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

数据显示,马铃薯馒头富含膳食纤维,其含量是小麦馒头的1.83倍;马铃薯粉的蛋白含量略低于小麦粉,但其中的氨基酸含量明显高于小麦蛋白;马铃薯馒头维生素含量丰富,维生素C含量达到14.5mg/100g,而小麦馒头几乎不含维生素C。

这种马铃薯馒头将在未来几个月内迅速摆上北京及周边城市的大超市货架。

当天,《中国科学报》记者在中国农科院农产品加工所所长戴小枫的带领下,参观了马铃薯馒头生产线。他介绍了马铃薯加工技术、加工工艺、加工参数、加工设备、加工环节等关键问题。

示范企业——北京市海乐达食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海乐达)总经理李良工告诉记者,马铃薯馒头上市后的第1~3个月是消费者逐步接受的时期。

据了解,海乐达计划每天生产马铃薯馒头1吨左右,主要投放在物美、京客隆、超市发系统的100家超市内,后期将根据销售市场反应情况逐步增加产量。预计1个月后每天产量增加到2吨,3个月后每天产量增加到3吨,第9~10个月前后将产品分布京津冀500家销售网点。

海乐达公司董事长何海龙在宣布完第一代马铃薯馒头正式上市之后,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在未来5年内,将联合加工所开发马铃薯面条、米粉、蛋糕、饼干等系列主食产品8~10种,马铃薯休闲焙烤类食品10~15种,产品覆盖京津冀地区所有商超系统,并将主要产品向其他地区逐步输入。”

陈萌山在推介活动上要求,下一步目标要继续以市场为导向,以不断满足社会需求和老百姓的营养健康为目标,继续加大基础理论研究,加快加工新品种选育,优化加工技术工艺与装备,不断降低马铃薯主食产品生产成本,结合中国人饮食习惯和口味,开发出品种多样、营养丰富、深受消费者喜爱的马铃薯主食系列产品,探索出有别于西方国家的适合于中国马铃薯主食产品生产的产业化道路。

据悉,自2013年农业部提出在我国实施马铃薯主食产品开发发展战略近两年来,中国农科院加工所薯类科研团队突破了马铃薯主食加工过程中一系列关键技术和工艺,在完成马铃薯主食产品实验室小试的基础上,实现了中试以及产业化生产,并将马铃薯与小麦粉复合馒头中马铃薯的占比不断提高,从30%到40%,再到50%,研制出马铃薯馒头、面条、面包、米粉等第一代马铃薯主食产品,申报专利106件、获得专利授权3件,起草行业标准(草案)近10项,为马铃薯主食产品加工技术与装备的推广应用开辟了广阔前景。

农业部有关司局、北京市农委、中国农科院有关单位以及生产企业的负责人和研发专家等参加了活动。与会者一致认为,在不断追求膳食多元和营养健康的今天,马铃薯馒头等马铃薯系列主食营养产品必将为中国人优化膳食结构、增强体质和健康、弘扬中华传统饮食文化发挥独特的作用。

《中国科学报》 (2015-06-03 第5版 农业周刊)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自然》(20241121出版)一周论文导读 清华这位院士搭建了一座室外地质博物园
科学家完整构建火星空间太阳高能粒子能谱 “糖刹车”基因破除番茄产量与品质悖论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