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珊 来源:科学网 www.sciencenet.cn 发布时间:2015/1/19 22:53:06
选择字号:
专家谈土豆主粮化:若无明确政策,只能流于口号

 

我国马铃薯平均亩产在1吨左右,与国外相差甚远;栽培研究几乎无项目支持,只能依靠老百姓传统操作;一直未被纳入国家粮食储备体系,储藏和加工成产业发展最大瓶颈——

别拿土豆不当主粮

湖北省马铃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谢从华已经跟马铃薯打了30多年的交道。在他看来,这些长在土壤中的泥乎乎的小东西,个头虽小,价值却很大。

“马铃薯是国内75%重点扶贫县的主粮,老百姓每年用它替代粮食3~6个月。”谢从华说。

5斤马铃薯可折合成一斤粮食(不同地区略有不同)。在国内,马铃薯早已被作为粮食作物统计到每年粮食总产数据中。

不过,让人无奈的是,尽管联合国粮农组织早已将马铃薯列为四大主粮之一,并在种植面积和科研上给予主粮地位的保证,但马铃薯在国内一直未实现“主粮”的变身。

承担着主粮的责任,却享受不了主粮的待遇。马铃薯的处境,着实有点惨。

近日举办的一次研讨会,让业界学者看到了一丝希望。当时,农业部副部长余欣荣提出,我国将启动马铃薯主粮化战略,努力推动形成马铃薯与谷物协调发展的新格局。

不过,谢从华对此持保留态度。在他看来,如果具体的支持措施不落实,马铃薯主粮化只能沦为口号。

30年不变的平均亩产

据统计,全国马铃薯平均亩产在1吨左右。不过,谢从华说,这一数据已经维持了30多年。其间,国外马铃薯单产已由每公顷10多吨增长到30多吨,合每亩两吨多。差距之大,让谢从华非常感慨。

好的品种是影响丰收的重要因素。在这方面,谢从华认为,科学研究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马铃薯为无性繁殖作物,野生品种抗旱、抗寒的优良性状很难被“拿”过来。为此,必须做好以育种亲本为代表的遗传资源研究。“亲本的好坏与后来的品种密切相关。”谢从华说,虽然目前推出了不少马铃薯品种,但并不是从解决遗传资源的角度出发,真正意义上的创新品种还没有。

在专家看来,国内马铃薯的育种基本是低水平重复,不论是从表观性状还是品质上讲,与国外都存在很大差距。

“大家还未真正理解关于马铃薯的科研应该怎么去做。”谢从华说,这与国家的支持力度密切相关。

好的栽培技术对产量的贡献很大。这方面也受到专家的诟病。

一位专家告诉记者,马铃薯的栽培研究几乎没有项目支持,目前还是以老百姓传统的栽培操作为主。

“三无”产品的尴尬

业界很多人戏谑地将马铃薯称为“三无”产品。良种补贴,是我国促进粮食稳定增产和农民种粮积极性的力举。不过,马铃薯一直未在补贴的名单中。

2004~2005年,全国马铃薯种植面积从8000万亩锐减到6000万亩。如今,马铃薯种植面积勉强恢复到8000多万亩。“地方的种植积极性转移到获得补贴的粮食作物上。”谢从华说,这大大限制了马铃薯产业的发展。

相对于三大主粮,马铃薯有着极大的高产优势,但其70%~80%的构成是水分,储存时间长易于腐烂或发芽。倘若要长期储存,必须要进一步加工。

在薯类育种专家、山西省农科院高寒区作物研究所副所长杜珍看来,储藏和加工恰恰是制约马铃薯产业发展的最大问题。由于居民的饮食和消费习惯,马铃薯的后续加工链条一直建立不起来。

为此,相关专家曾呼吁将马铃薯纳入国家粮食储备体系。这样一方面可增加储藏途径,另一方面能促进加工业的发展。可惜,直到现在,马铃薯还不在储备名单中。

为了备荒,我国每年都会下发国家救灾备荒种子储备计划。近年来,西南山区连续大旱。而此时,马铃薯生长周期短、产量大的优势决定了其是旱后最佳的作物选择。

然而,事实却是“很多时候无种可用”。谢从华说,国家没有为马铃薯投资建设种子库,尤其是在西南地区,马铃薯种植面积占了总面积的40%,却没有相关设施的推进。

如果国家在上述方面没有明确政策,谢从华认为:“马铃薯主粮化,只能流于一句口号”。

提高人均消费量靠选育

如今,全国60%的马铃薯仍是新鲜食用。那么,主粮化后,我们是不是能吃到马铃薯做的面条、米饭?很多人幽默地提问。

“主粮化的基本目标不是做多少面条、多少馒头,而是要提高马铃薯的全国人均消费量。”谢从华说,只有这样,才能弥补三大主粮生产空间有限的不足,这才是问题的根本。

为此,专家表示,必须促进加工业的发展,开辟多元化的市场和消费渠道。

“把马铃薯放上餐桌,只依靠传统的加工方法,还远远不够。”杜珍说。

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完善马铃薯生产的整个链条,而这包括选育符合市场多元化需求的新品种、后期储藏加工技术的完善等。

然而,长期以来,我国马铃薯育种以鲜食品种为主,加工专用型品种和特色品种选育相对落后。对此,谢从华认为,需要从解决遗传资源开始,长期持久地进行遗传改良。

依据部署,到2020年马铃薯的种植面积将增加一半或翻番。

鉴于马铃薯面积的增长主要依靠冬闲田的开发,华中农业大学副教授、中国作物学会马铃薯专业委员会委员蔡兴奎说,抗寒品种的选育将尤为重要。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自然》(20241121出版)一周论文导读 清华这位院士搭建了一座室外地质博物园
科学家完整构建火星空间太阳高能粒子能谱 “糖刹车”基因破除番茄产量与品质悖论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