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科学家是什么样的?
“过去,传统女性往往受限于男权与家庭,但在21世纪,女性可以和男性一样在
、环境治理、太空探索等各个领域有所作为。”日前,由清华大学主办的“科学中的女性”恳谈会上,美国两院院士、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学系主任邦妮·L·贝斯勒如此勉励在场的女大学生。科研领域中,“别再说女子不如男”成为在场其余女科学家的共识。
中国科学院院士王志珍是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家。她告诉学生们,自己30多岁时才从“你好!(How are you?)”开始学说英语,但这丝毫不能羁绊她在科学研究中的脚步,“我是搞
的,我确信,男女在科学研究方面没有天资的差别。由于科学研究特别需要专注,女性科学家在孩子早期成长期可能会有分心的困难。但是这取决于个人的兴趣、决心、意志和每个家庭的具体情况。今天物质的条件实在太好,如果你想取得成就,还得给自己找点儿‘苦’吃”。
“女人感性、敏锐、有很强的形象思维能力,对科学的认知非常有先见,这是女性最大的优势。”就在前不久,为表彰其在跨膜物质运输的结构生物学领域所做出的一系列杰出工作,国际蛋白质学会刚刚将2015年“青年科学家奖”授予了38岁的清华大学医学院教授颜宁。“我希望帮助更多的青年女科学家坚持理想,走进更广阔的科学舞台,让女性在科学研究中自立自强、自尊自信。”颜宁说。
但一个不争的事实却是,尽管在科学水平上,性别差距有了实质性的缩小,有些测试甚至发生了逆转,可在顶尖研究型大学中,女性研究者所占比例仍然不大,女学生和成年女性对科学的积极性也依旧不如同龄男性。
“本科生、研究生男女比例都差不多是1:1,但在博士及以后的科研人员中,女性确实越来越少。”王志珍说。清华大学
学院教授李蓬道出了身边的现实,“我们学院大概有60多个教授,但只有3位活跃在科研一线的女性。”
是什么阻碍了女性在科研中发挥作用?
“在20多岁到30多岁的黄金时期,社会期待、家庭压力以及自身的心理和毅力阻碍了女科学家的发展。”李蓬认为。
“非常高兴,经过各方面的长期呼吁和努力,现在我们国家,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中国科协、中国科学院等单位已经在政策上让女科学家申请课题的年龄和获奖的年龄都适当地延长了3年,为她们平衡家庭与事业的关系创造条件。”王志珍说。
(本报记者 邓晖)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