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维护科研正气的中坚力量 |
中科院上海分院党风廉政建设纪实 |
|
屏幕上,一名科研人员面对供货方送来的重点小学录取通知书。他脑海里一边是爱人催促的眼神,一边是廉洁从业的道德底线。最终,他推开了供货方的手。
这是日前《中国科学报》记者在中科院上海分院看到的一部微电影。2014年,上海分院组织了廉洁从业微电影大赛,吸引了众多科研人员的参与。开头的一幕正是参赛作品之一。
近年来,上海分院在推进党风廉政建设上,明确定位、履职尽责,以主动、求实、高效的精神开展工作,积极发挥分院的中坚作用,维护风清气正的科研环境,努力实现“出典型、出经验、带队伍、提能力,齐头并进、一个都不落下”的目标。
上海分院党组副书记、纪检组组长李正华向《中国科学报》记者表示:“上海分院是中科院的派出机构,上海分院在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中,必须做好牵引、协调和监督服务工作。”
“大宣教”融入日常工作
为了创新思路开展廉政宣教,李正华和同事们经常召开“头脑风暴”会议,微电影大赛的点子正是在一次“头脑风暴”中碰撞出的火花。
“送学上门”是该院于2010年推进的又一项活动。每年年初,由分院统一向各研究所发放征询单,汇总需求,统筹安排报告专家、时间、内容等。报告后还通过发放专题调研问卷,获取听众反馈意见。至今,“送学上门”已组织了13场报告会,覆盖系统绝大多数研究所,参与人数达3000多人次。
同时,上海分院创新了教育载体,开办电子期刊《浦江清风》,结合风险防控、内部审计及科研道德编撰特刊和专刊。自2011年创刊以来,共编撰18期,发送万余人次,逐步实现了从灌输式教育向自助式教育的转变。今年,分院还为《浦江清风》设立专刊,根据不同用户的需求,逐步采用个性化定制模式,分步实施,分层分类施教。
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上海分院逐步打造出廉政“大宣教”品牌。李正华强调:“上海分院力求将反腐倡廉宣传教育融入研究所日常宣传教育中,将反腐倡廉意识和廉洁从业习惯逐步固化于日常行为规范中。”
另辟蹊径“开门”审计
上海分院在审计工作上,创新工作方式、方法,做好预防、监督、检查工作,逐步构建形成长效机制。
此前,李正华和同事们注意到,审计人员往往“静悄悄地来又静悄悄地离开”,其教育、警示的作用并未完全发挥。为此,他们提出“开门”审计的创新方法,重点抓好“两会一改”。
“两会”指审前入驻会、审后反馈会。每次审计前后,上海分院纪检组长分别带队赴研究所召开座谈会,要求研究所领导班子、纪委委员、职能部门负责人、研究室或中心主任、课题组长等参会,听取研究所经济运行及管理情况报告,由审计工作组通报审计结果。
“一改”指审后整改。在要求完成指令性任务、提交整改报告的同时,上海分院制作审计整改表,协助研究所逐条梳理需要整改的事项,并再次赴研究所检查和指导整改工作。
李正华看到,上海分院通过“两会一改”,使内部审计工作在规范科研经费管理、减少或避免违纪违法问题发生、保护科学家和管理人员、提升研究所管理水平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加强重点领域监管
正如微电影里呈现出的情形,参与科研活动的除了科学家之外,可能还有供货方、承包方、施工方等。针对上海分院系统基本建设项目多的情况,并结合这一重点领域的特点,上海分院党风廉政建设提出“关注对方”的思路。
上海分院把“关注对方”工作思路落实到“一会一信”上。“一会”指由分院纪检组、研究所、监理方、承包方、分包方、施工方等共同参与的座谈会,要求研究所建立健全覆盖基本建设全过程的管理制度。“一信”指发放《致施工单位及监理单位的公开信》,要求相关方进行廉政公开承诺,确保“工程优质、人员优秀。”
2011年,天马望远镜在佘山开工。李正华代表上海分院与天马望远镜土建方、监理方等单位的20余名工作人员,在简易工棚里召开了第一次“关注对方”的座谈会。“当时刚刚开展这项工作,对方也感到很新鲜。”李正华回忆,“从来没有哪家单位这样做过。”
几年来,这样良好的互动受到了施工单位和监理单位的支持与赞许,从“关注自己”到“关注对方”成为上海分院党风廉政工作服务科研的创新方式。
此外,上海药物所、上海光机所作为廉洁从业风险防控工作试点单位,上海分院加强指导协调,搭建经验交流平台,积极推广风险防控试点的成功经验,指导试点单位将防控工作与管理工作相融合,形成了“制度+科技”的工作模式,为风险防控工作的全面铺开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
多年探索和实践,上海分院通过一系列的创新方法,紧紧围绕研究所创新跨越发展,以健全制度体系为切入点、以加强内控监督为核心、以廉洁从业风险防控全覆盖为目标,统筹推进惩防体系建设,形成了具有上海分院特色的分院与研究所两级联动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基本框架,为研究所健康持续跨越发展提供了强有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