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蒋建科 来源:人民日报 发布时间:2015/11/20 10:33:00
选择字号:
科技杂谈:论文就像GDP别看太重

2015年,中国学术界接连经受了三次撤稿风波。一次是3月份,英国BMC出版社撤回43篇论文,其中有41篇出自中国学者之手。第二次是8月份,德国施普林格出版集团宣布撤回旗下10本学术期刊已经发表的来自中国作者的64篇论文。最近的一次是10月份,全球学术期刊出版巨头爱思唯尔撤销旗下5种杂志中来自中国高校或研究机构的9篇论文。

针对接二连三的撤稿事件,中国科协近日发布了《在国际学术期刊发表论文的“五不”行为守则》,重申和强调科技工作者在国际学术期刊发表论文的行为规范。

“五不”行为守则是:不由“第三方”代写论文,不由“第三方”代投论文,不由“第三方”对论文内容进行修改,不提供虚假同行评审人信息,不违反论文署名规范。这实际上是在引导论文回归科学本质。

近年来,我国科研人员在国际学术期刊发表论文数量大幅增长,质量显著提升。取得成绩的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比如论文撤稿、论文造假等。尽管科技、教育等主管部门针对这些问题先后出台了一些规定,但似乎效果并不理想。

论文撤稿事件为何屡禁不止?究其原因,是因为论文数量多少往往被作为人才评价的最重要指标。申请课题、引进人才、评职称、报奖项,样样都离不开论文,以至于出现了“学历再高能力再强,没有论文一票否决”的怪现象。

论文不仅是科研成果的集中体现和载体,也是科学共同体交流的重要平台。应该说,有了科研成果就应该积极发表论文。而目前的问题是,过度追求论文数量。一些地方和单位把论文数量看得像GDP那样,将其作为评价科技最重要的指标,只关注论文发表,而不关注学术研究本身。如此一来就助推了论文“大跃进”,导致垃圾论文满天飞,扭曲了正常的科研人才评价体系,阻碍了科学研究和自主创新,也败坏了学术风气。

“SCI之父”尤金·加菲尔德博士曾表示,SCI是一个国际标准数据库,单纯用这样的标准来衡量科研人员是不合适的,以SCI论文数量评价科学水平更是不合适。评估人才或机构或期刊,应该用多个科学评估标准而不是一个评估标准。人们必须摒弃急功近利的思想,必须重视论文的质量而不是数量。

为此,防止论文撤稿事件的再次发生,当务之急是改革科研评价机制,让论文回归其科学本质,不再以论文论成败。

比如,坚持分类考核,建立综合考评制度。在这方面,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已经开展了积极的探索,也取得了成熟的经验。针对从事基础研究的人员,所里以其发表论文的质量和数量为主设置指标;针对从事关键技术和装备开发、产品设计人员,则按专利、产品、标准等的数量、质量和效益为主设置指标;而对于转化人员,就按其推广品种、转化成果、转让技术与专利所带来的经济效益为主设置指标。对于科研辅助和管理人员,由科研人员或其他服务对象对其服务的质量、数量、态度等方面进行记工分考核,通过计分结果确定提供服务的满意程度和奖惩措施。

此外,还应该通过考核机制,把广大科技人员逐步引导到提高论文的质量和被引用率上来,从而实现我国科技论文数量与质量的均衡发展。因为,我们不是不需要论文,而是需要一流的学术论文、一流的学术专著,以及一流的学术大师。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实验室培养干细胞或成为癌症治疗突破点 大规模调查揭示万余种食物相关微生物
科学家揭示超铁元素核合成新机制 6000年古迹揭示石器时代建筑者的工程智慧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