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倪思洁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5/10/27 8:23:20
选择字号:
“双星”十年:照亮中国空间科学

 

十年前,“双星计划”的第二颗星“探测二号”交付,标志着“双星计划”完全交付使用。今年,已是“双星计划”交付十周年。

■本报记者 倪思洁

10月16日,双星十周年中国—欧空局纪念活动在威尼斯举行。

回想十年前,2005年4月,中国空间科学的首个科学卫星项目“双星计划”的第二颗星“探测二号”正式交付。至此,这个带着“里程碑”意味的卫星计划圆满走完了从立项、研制、在轨测试等一系列流程,正式投入使用。

“从‘双星计划’至今,我国没再发射过一颗科学卫星。”中国科学院院士顾逸东每每谈及空间科学卫星现状,都会发出如是感慨。

作为鼻祖级科学卫星,“双星计划”更像是中国空间科学夜空里的一道闪光,用短暂却耀眼的光芒,导引着中国空间科学更大的梦想。

偶然相遇 一拍即合

2010年,“双星计划”和“星簇计划”(CLUSTER)团队获得国际宇航科学院“2010年度杰出团队成就奖”。至今,这个奖仍令不少空间科学家津津乐道。

回想起来,“双星计划”与“星簇计划”的“联手”,要从“星簇计划”多舛的命途说起。

1985年,欧空局启动了“星簇计划”,试图利用4颗卫星组成的星座,探测地球磁层的时空变化。不幸的是,1996年,因发射故障,“星簇计划”的4颗卫星全部损失。

1997年,欧空局决定恢复“星簇计划”,并决定与可以探测赤道区的德国赤道卫星计划(EQUATOR-S)开展多点联合探测。不幸再次发生,赤道卫星在发射运行一年多后,由于没有充分考虑辐射带的危害,受单粒子辐射影响而寿终正寝,“联手”探测的设想落空。

1997年初,时任欧空局副局长的罗格·博奈带着欧空局科学家们来到空间中心,考察中国“星簇计划”数据中心的筹备情况。借着这次机会,中国科学家分享了“双星计划”的初步设想。

作为会议的主持人,至今国家空间科学中心主任吴季对接下来的事仍记忆犹新。“欧空局代表团突然要求休息一下,得到同意后,代表团的人都走出了会议室,在楼道里面开始了讨论。”吴季回忆,会议重新开始后,罗格·博奈当场提出“想参加‘双星计划’”。

一拍即合。会议的第二天,双方达成了初步合作意向。2001年7月,中欧正式签署中欧地球空间双星探测计划合作协议。

2002年10月,“双星计划”通过国务院正式批准立项,成为中国第一个以科学为目标牵引立项的卫星计划,也成为中国第一个与航天先进国家的重大国际合作项目。

研制一载 收益十年

“双星计划”全称“地球空间双星探测计划”,通过研究太阳活动、行星际扰动触发磁层空间暴和灾害性地球空间天气的物理过程,为空间活动安全以及维护人类生存环境提供科学数据。

其中,近赤道区卫星探测一号(TC-1)有3台国产探测器,5台欧空局提供的探测器;极区卫星探测二号(TC-2)有5台国产探测器,2台欧空局提供的探测器,1台中欧合作研制的探测器。

“当时,抗辐射防护、对卫星本身电磁场的控制,仪器运输过程中物理防护等方面都对中国空间技术提出了新挑战。”“双星计划”卫星总设计师、总指挥张永维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说。

2003年12月30日,“探测一号”发射成功;2004年7月25日,“探测二号”发射成功。2004年4月,“探测一号”交付;2005年4月,“探测二号”交付。

“这两颗星的设计寿命一个是1年,一个是1年半,但是实际运行都各超了一倍。”张永维说。

如今,太空里再也没有这两颗卫星,但是它们曾经探测到的数据,仍在发挥作用。“我们仍有研究人员在挖掘这些数据。”吴季介绍,不仅如此,“双星计划”数据与“星簇计划”数据的比照研究也在继续。

据统计,2004年3月至2009年2月期间,“双星计划”相关的SCI收录论文数量为104篇,初步统计,至2009年12月这些论文已经被引用了489次,其中他引130次,此外,那段时间,国际会议大会报告46篇,特邀报告10篇。

往之不谏 来者可追

在中国空间科学先导专项立项之前,对于中国空间科学来说,“双星”不仅是里程碑,更是一份难以再度企及的辉煌。

“双星计划”后,我国空间科学卫星迟迟没有新的规划。2000年至2014年的15年里,欧洲空间局每年投入22.7亿美元。而粗略估计,中国所有来源的空间科学年均投入低于1亿美元。

呼吁声中,2011年1月11日,中科院首批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正式启动,空间科学战略性先导专项应运而生,成为我国迄今为止最大的空间科学卫星计划。

“十二五”期间,依托中科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空间科学先导专项部署了包括量子科学试验卫星、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硬X射线调制望远镜卫星、实践十号卫星在内的7个研究项目。

“长期以来,中国没有科学卫星计划,这次是比较集中地安排了几个有重要科学意义的科学卫星,这在我国空间科学发展历史上,是重要的一步,为今后可能的中国建立科学卫星系列开了个头,打了个基础。”顾逸东说。

与此同时,“双星计划”曾创造的国际合作的辉煌也再度重现。今年6月4日,中国科学院与欧空局再度联手,联合发布了“微笑”卫星(SMILE)任务,旨在对地球磁层进行整体成像观测。

“未来,我们希望国家能够尽快将空间科学系列卫星纳入国家持续支持的科技预算,使空间科学作为我国创新驱动发展的一个重要阵地,更好地、持续地发挥其重要作用。”吴季说。

《中国科学报》 (2015-10-27 第1版 要闻)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首张另一星系中的恒星照片出炉 《自然》(20241121出版)一周论文导读
清华这位院士搭建了一座室外地质博物园 科学家完整构建火星空间太阳高能粒子能谱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