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北京9月16日讯(记者郑金武)今天上午,北京市科委与清华大学联合召开发布会,宣布由清华大学研制的治疗帕金森氏症第二代国产脑起搏器,获得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颁发的医疗器械产品注册证,即将入市。该项目由北京市科委立项支持,历时12年,相关产品打破了国外公司的技术垄断局面,标志着我国脑神经调控技术步入“全球领跑者”行列。
目前我国帕金森氏症患者约250万人,占全球病患人数的一半左右。帕金森氏症的三种治疗方法为药物、毁损手术、脑深部刺激(脑起搏器)。其中,脑深部刺激治疗安全、可逆,是国际公认的最佳神经外科疗法。
清华大学教授李路明介绍,可充电脑起搏器通过电磁耦合的方式,采用无线方法给植入体内的刺激器充电,可以大大延长脑起搏器的使用寿命。与采用原电池供电的脑起搏器4至6年的使用寿命相比,该产品使用寿命可提高到10年以上。
体外可充电技术不仅突破了可充电式脑起搏器的难题,还可应用于其他植入产品,有广阔应用前景,我国也成为全球第二个掌握该技术的国家。
据了解,2009年至今,北京市科委持续多年支持清华大学等单位开展国产脑起搏器前沿技术探索、关键技术研发等,形成了包括单通道、双通道和可充电脑起搏器的产品体系,可满足各类帕金森氏症患者的需求。
据悉,国产脑起搏器平均可为每名患者节省设备费用10多万元。自主创新和国产化产品推动了科技惠及民生,解决了患者因支付价格高带来的“治不起病”问题。
《中国科学报》 (2014-09-17 第1版 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