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珊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4/9/16 7:43:48
选择字号:
“从科技视角看甲午之殇”系列报道之二
科技视角看甲午之殇:海防,能战方能止戈

 

■本报见习记者 王珊

1895年4月17日中日签署《马关条约》,标志着甲午战争结束。中国战败,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战胜国日本迈入近代列强的行列,作为战败国的中国刚刚开启的现代化进程却被腰斩。

中国海防的不堪一击,从表面上看,是战略思想落伍,舰船、大炮等武器装备的技术指标不如日本,然而究其根源,则是中国缺乏相对完整的近现代化的军工体系、工业体系、科技支撑体系。

当时中国的武器装备多是“一次性”的,无法装配,也难以持续供给。因此,纵然有轰轰烈烈的洋务运动,也挽救不了北洋海军溃败的命运。

时光荏苒,两个甲子之后,反思甲午海殇,海洋的重要性益发凸显。护国当护海,护海当强军。如今,时过境迁,如果再打一场“甲午海战”,中国是否有能力取得胜利?这取决于中国现代化海防建设及其背后的支撑力量。

无疑,有备才能无患,能战方能止戈。

甲午战败,金钱买不来现代化

甲午战争是世界战争史上一场“泱泱大国”输给“蕞尔小邦”的特例,它深深暴露了清政府统治下不堪一击的海防力量。

在第二次鸦片战争、1874年的台湾事件和1884年的中法战争后,清政府已经有“惩前毖后,自以大治水师为主”的决断,并开始武装海军装备。

北洋海军,是中国清朝后期建立的第一支近代化海军舰队,同时也是清政府建立的三支近代海军中实力和规模最大的。北洋海军成立以后,清政府先后购置了“致远”“靖远”“来远”等装甲巡洋舰,打造了一支堪称世界第六、亚洲第一的海洋舰队。

然而,在军事评论员宋忠平看来,金钱购买不来现代化。“我们只能买,不能造,只能依靠外援,战争的失败也因此而注定。”

德国“铁血宰相”俾斯麦曾分别接待过中国和日本代表团,后来当有人问他对中日战争的看法时,他指出,日本必胜,中国必败。“日本人到欧洲后,讨论各种学术,讲究政治原理,谋回国做根本的改造;而中国人到欧洲来,只问某厂的船炮造得如何,价值如何,买回去就算了。”

“海军本身是一个工业化国家才能支撑的军工和国防体系,靠一个封建农业国家是支持不了这么一个庞大的军兵种的。”宋忠平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说。

对此,国防大学政委刘亚洲上将也指出,甲午战争是制度上的失败导致。在西方船坚炮利的逼迫下,日本实现了由传统战略向现代国家战略上的彻底变革。相反,清朝却始终裹足不前。

也正因为这样,甲午战争爆发时,北洋舰队已多年未置新舰,舰龄渐渐老化,无论航速、射速皆落后于日本;而且舰上火炮炮弹不足,质量不好,型号不一,有药无弹、有弹无药的问题突出。

征战海洋,人才是关键

战事之败败在军。经甲午战争检验的清政府海军,不是一支训练有素的军队,而且缺乏作战经验丰富的军事指挥人才。

甲午战争中,李鸿章在对北洋海军的使用上,坚持“保船制敌”的原则。他认为,北洋海军来之不易,在具体使用上应慎之又慎,因此错误地用打农民战争的经验指挥现代化海战。

对此,有专家指出,甲午战争的悲剧在于,李鸿章以政治家的角色,扮演了一位陆海军统帅的角色。他用政治原则代替军事原则指挥作战,不仅是一场战役的偏差,更是全局性致命的偏差。

事实上,在整个战争中,中国涌现出大量冲锋陷阵、慷慨捐躯的猛士。其中有“今死于海,义也”的邓世昌、“若辈惜死可自去,此城为吾冢矣”的左宝贵,还有登台一望奋然蹈海的林履中等。

然而,在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谢俊美看来,这场战争的领导者和各路统兵大员,都是缺乏近代军事文化知识和修养的人。由他们指挥战争,结果可想而知。“战斗力的较量就是科技和人才的比拼。” 军事科学院世界军事研究部原副部长罗援将军曾多次强调作战指挥人才的重要性。

吸取甲午战败的教训,宋忠平说,从中国军队发展来看,人才是第一位的。“我们要提升懂海、治海以及联合作战的人才,也就是说我们要加强自己的人才储备”,而只有这样,才能够确保在未来的军事冲突过程中打胜仗。

早在上世纪80年代,为先期培养航空母舰及编队指挥人才,我国海军就成立了“飞行员舰长班”,挑选海军航空兵优秀飞行员改学水面舰艇指挥专业,培养一批高素质复合型舰长。这批人才现今大多已成为海军舰艇部队的中高级军官。

自2006年以来,海军先后投入数亿元,实施人才战略工程,大力培养联合作战指挥人才,加大专项工程人才配套建设,深入实施高新科技人才工程,高素质人才队伍建设步入快车道。

战略调整,向深蓝进军

1949年4月23日,新中国海军建立。自此,新中国海军经历了从近岸防御、近海防御到远海防卫三个阶段的发展,开始了从“黄水”“绿水”逐步向“深蓝”挺进的过程。

“建国之初我国就从苏联引进了‘四大金刚’等大型驱逐舰,还有一些护卫艇、导弹艇等。”宋忠平说,那时我国就比较重视海军的发展。不过,由于国力太弱,提出来的很多较高的技术指标根本无法实现。

1980年,我国进行了远程运载火箭试验,被视作我国海军发展的一个标志性事件。试验向南太平洋发射了两枚“运载火箭”,并派出中国海军特混舰队赴万里之外执行测量回收任务。此次任务催生了我国第一代051型导弹驱逐舰和远望系列行天测量船队,并且首次设计建造了大型补给舰,使海军开始掌握远洋补给能力。

在上世纪70年代以前,我国海军作战范围都是“近岸防御”。1986年,时任海军司令员刘华清首次提出“近海防御”战略,海军作战范围也从“近岸防御”的300公里以内发展到上千公里,使作战范围进一步拓展。

“之前我们都是小舰小艇在岸边作战,现在我们都是大舰,并且具备了一定的作战能力。”宋忠平说,从近岸防御向近海防御的转变,是一个重大转换。

不过,在专家看来,未来中国势必要打造自己的深蓝海军。

2012年9月25日,中国首艘航母“辽宁号”正式投入使用,这被视为中国海军朝深蓝进军的重要一步。

“要以航空母舰作为战斗平台,这些是我国未来蓝水海军发展的方向。”宋忠平说,未来航空母舰将成为远洋海军发展的基本模式。

对此,解放军空军少将、空军指挥学院战略研究室教授乔良指出,拥有航母只是蓝水海军的第一步。“海军是一个综合性军种,强调的是体系作战能力,不只是依靠一两个超强的武器平台,我国离建立一支真正有独特传统的蓝水海军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乔良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

联合作战,拼的是战争潜力

今年又是甲午年。而中国和日本两国的海洋争端一直没有停止过。甚至有部分右翼反华势力私下表示,要对中国再来一次甲午海战,重新掌握亚洲的领导权。那么,站在历史轮回的对峙上,如果再发生一次“甲午海战”,中国能否打赢这场战争?

在专家看来,未来战争拼的是一个国家的战争潜力。而所谓战争潜力,是指国家或战争一方进行战争可能动员的潜在能力,包括人力、物力、财力和精神力量等。

“有些国家看似很强大,但实际上并不经打。”宋忠平说,因为它的综合国力和战争潜力支撑不了它去打一场中等军事冲突。

中科院院士曹春晓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指出,未来战争主要是考验一个国家的联合作战能力,而这包括海陆空各个方面多维度战场的博弈。“单纯某一个军种的作战都会有缺陷,难以完全保护国家安全。”

宋忠平也指出:“日本的海军、空军确实有自己的优势,但是未来战争不是打擂台,我们不可能拿自己的弱项跟日本的强项比,而是要比拼联合作战能力,核心则在于时刻作好战斗准备。”

“如果美国不参与,中国打赢的几率很大。”曹春晓说,战争的胜败必须要考虑美国参与以及参与的深入程度。

“两国都会采用联合作战的模式,这时就要比谁的战争潜力更强,谁的自给率更强。”宋忠平说,如果没有美国的帮助,尤其是深度帮助,日本有些作战能力是发挥不出来的。

《中国科学报》 (2014-09-16 第1版 要闻)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自然》(20241121出版)一周论文导读 清华这位院士搭建了一座室外地质博物园
科学家完整构建火星空间太阳高能粒子能谱 “糖刹车”基因破除番茄产量与品质悖论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