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慢性疼痛“终结者”现身? |
王永祥团队发现镇痛新靶点 |
|
本报讯(记者黄辛)上海交通大学日前宣布,该校药学院王永祥团队首次发现脊髓GLP-1受体可在慢性疼痛中产生有效镇痛作用,有望成为治疗慢性疼痛新的潜在镇痛靶点。相关成果发表于《神经科学杂志》。
慢性疼痛发病率较高,约占总人群的10%,并随年龄增大和原发病程延长而增高。因此,有人把慢性疼痛比喻为一种“不死的癌症”。
“小G”,学名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结合受体,属于G蛋白偶联受体第二家族。据王永祥介绍,“小G”的镇痛效果是在研究糖尿病治疗中被偶然发现的。研究人员对大鼠注射了福尔马林后,大鼠产生明显的腿抖动反应。当研究人员又向大鼠脊髓鞘内注射“小G”肽类激动剂时,其能有效抑制福尔马林引起的小鼠持续性疼痛,抑制率约为80%,但不有效减轻福尔马林引起的急性疼痛。
同时,王永祥团队将癌细胞植入大鼠胫骨建立骨癌疼痛模型,并在手术后15天诱发大鼠机械性疼痛。研究人员在大鼠脊髓鞘内注射“小G”激动剂,实现长期持久和可逆地阻断骨癌引起的机械性疼痛,持续时间大于4小时,镇痛作用明显,最大抑制率约为60%。
“小G”同样在神经源性疼痛和糖尿病疼痛中起到显著镇痛作用。研究人员对大鼠静脉注射链脲霉素30~50天,使大鼠因糖尿病性神经病变产生疼痛。结果发现,“小G”有效阻断机械痛,最大抑制率约为90%。
“我们首次证明了体内给予GLP-1受体激动剂,‘激动’脊髓背角GLP-1受体,可有效抑制多种慢性疼痛,但对急性疼痛无明显影响。”王永祥等通过实验发现,“小G”特异性表达于脊髓背角的小胶质细胞(以下简称“小胶”)中,炎症刺激、周围神经损伤、糖尿病都会引起“小胶”的激活和数量增加,并且“小G”随“小胶”的数量增加而增加。
王永祥团队通过实验检测到,脊髓和离体培养的“小胶”在“小G”激动剂的刺激下能产生一种物质——“内啡肽”。“内啡肽”为内源性神经递质,可特异性“激动”神经元上的阿片受体产生镇痛作用。
“GLP-1受体作为治疗慢性疼痛的新靶点分子,具有较好的可成药性、高效性、疼痛信号传导特异性,长期给药不产生自身耐受性。”王永祥表示,不久的将来有望诞生一批安全有效、无耐受性、方便使用的新型抗慢性疼痛药物,从而造福慢性疼痛患者。
《中国科学报》 (2014-05-13 第4版 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