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次,“狼”真的来了。
一方面是,教育部要求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对没有完成规范验收工作的独立学院实行严格的招生计划管理,督促其加快规范工作进程。另一方面是,独立学院发展10多年来,在中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缺少一个准确的定位,不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没有涉及这个问题,而且连《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对合理回报等有关问题都没有说清楚,独立学院的发展一直比较尴尬。
再加上与母体高校、投资方等各种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以及一些难以解开的“死结”,“独立学院的大旗到底还能打多久”的困惑在业界弥漫。
独立学院的历史贡献
据教育部发展规划司统计,截至2013年年底,全国独立学院共有292所,在校生达到275万,已经形成了2000多亿元教育资产。
“对独立学院的发展过程要辩证地看。”高等教育学博士、宁波市教育局副局长胡赤弟在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时说。
在1999年后的五六年中,中国高等教育以不到两倍的投入,让招生规模扩大了5倍。这在中国乃至世界教育史上都是少见的现象。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独立学院既是一种应急之举,也是一种改革探索。
首先,满足广大群众接受优质高等教育的现实需求,推进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独立学院本科在校生约占全国普通高校本科在校生的18%,在广东、浙江、河北等省,这个指标分别达到28%、29%、33%。
其次,整合社会资源、弥补了我国高等教育投入不足的问题。1999年至2001年扩招期间,全国普通高校自筹收入从1998年的202.2亿元增加到2001年的553.3亿元,增长1.7倍,占普通高校总投入的比例也从39.1%增长至47.4%。其中很大一部分是来自独立学院的学费贡献。
第三,优化了我国高等教育的结构与布局。江苏省25所独立学院,有15所分布在常州、镇江、泰州、苏州、南通、徐州、扬州等地级市,改变了以往本科高校集中在省城的状况。广东省珠海市过去高等教育资源缺乏,同吉林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合作举办3所独立学院后扭转了这种格局。
此外,独立学院的产生也起到了高等教育改革“减压阀”的作用。浙江大学城市学院党委书记胡礼祥说,上个世纪末,一方面新浙江大学组建后被寄予建成世界一流、高水平综合性大学的厚望,另一方面适逢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阶段,需要扩大招生规模满足广大学生上大学的需求,两者之间怎么平衡?
据知情者透露,该省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质问浙江大学领导:浙江省4所“211”大学被合并了,你们扩招了4个学生,对得起老百姓吗?在这种背景下,教育部同意浙江大学用新机制、新模式分别与杭州、宁波市政府合作举办浙江大学城市学院、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
省内承担类似历史使命的还有宁波大学科技学院、嘉兴学院南湖学院。前者的创办背景是宁波大学与原宁波师院、原浙江水产学院宁波分校三校合并。后者是浙江经济高等专科学院和嘉兴高等专科学院联合组建嘉兴学院不久,平湖师范学校、嘉兴卫生学校、浙江会计学校、嘉兴市粮食干部学校并入的产物。由于母体学院刚升本科,合并进来的学校有中专、大专层次,有公办、民营体制不等,就创办了南湖学院来解决这些难题。
专业结构与母体高校严重趋同,竞争处于明显劣势
据本报记者调查,某些独立学院办学方向有偏差,办学质量不高;存在急于求成、急于盈利的倾向;内部管理体制没有理顺,申办学校和合作方的责、权、利不明确,造成申办学校在教学质量上没有尽到责任,合作方在办学条件建设上没有到位甚至玩“空手道”,给学生培养与就业带来很大隐患。
以广东省17所独立学院为例,共开设94个专业,占全国高校专业总数的15%,但涉及哲学和历史学外的9个学科门类。有的学校开设近40个专业,有的学校专业方向的数量远超专业数量。
从2009年各专业招生计划看,该省17所独立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英语专业招生6400人,占全省独立学院招生人数的13.5%。此外招生便集中在艺术设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市场营销、会计学、财务管理、物流管理、行政管理、网络工程等热门专业。理、工、农、医各门类开设专业虽多,但招生人数很少。
在重庆市,独立学院专业设置与母体高校的雷同率达60%。中部某省20所独立学院设立的416个本科专业,与母体高校雷同的有403个,比例高达96.87%。其中13所独立学院的专业设置与母体高校完全相同。
据知情者透露,全国近300所独立学院,有75%开设了英语专业,71%开设了计算机技术专业,62%开设了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艺术设计、市场营销、工商管理、会计管理等热门专业开设率在40%以上。
在独立学院引进高层次、高水平教师难,硕士毕业生拿来直接教本科生的背景下,这种格局既加剧了全国独立学院之间的恶性竞争,也造成了独立学院与母体高校之间的同质化发展,且独立学院处于明显劣势。
价值观与利益诉求不同,一些办学方自奔前程
全国近300所独立学院,能够比较轻松存在的不到一半。江苏省25所独立学院,只有10来所“不愁生计、活得比较好”。苏州大学原副校长殷爱荪说,大部分独立学院依附母体,离开母体高校无法生存,不像民办高校具有竞争意识,独立学院的最后走向很难预测。
不过,北京、上海等市独立学院发展的轨迹可给我们提供某些参照。新中国成立后,有相当多的部委高校集中在京、沪等地。较之全市范围内的8所“985”高校、26所“211”高校、30多所公办普通高校,北京市5所独立学院显得可有可无。
上海在2002年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达51%,由大众化阶段向普及化阶段发展,并拥有4所“985”高校、9所“211”高校。因此,独立学院在上海不具备充分发展的社会基础,也不是该市高等教育发展的重点方向。
直到2004年上海才创办第一所独立学院,即复旦大学太平洋金融学院,到2008年发展至5所。不过,目前该市独立学院不断萎缩,只有上海外国语大学贤达经济人文学院、上海师范大学天华学院被批准招生,其他独立学院停止招生甚至消亡。其中重要的原因是经济因素。
据统计,2008年上海市公办普通高校生均投入3.5万元,加上学费5000元/生,若把科研等专项投入加上去,高校生均年收入可达4.5万元。比较之下,独立学院收费1.7万元/生,加上每年3000元住宿费,不到前者收入的一半。
2009年在教育部26号令颁布周年之际,全国独立学院协会近300所学院相聚沈阳理工大学应用技术学院,探讨独立学院的“撤、并、转”等战略问题。时隔一年后,浙大城市学院、浙江工业大学之江学院等部分同类型的学院退出了该组织。用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党委书记费英勤的话说,地方政府与高校合作举办的学院,与独立学院价值观不完全相同、利益诉求不完全一样。
与此不谋而合的是,这次活动的承办方沈阳理工大学应用技术学院与沈阳农业大学科学技术学院合并转设为沈阳工学院,而全国由独立学院转设成民办本科高校的共有31所。
宁波大学科技学院党委书记徐军伟说,经历新一轮高等教育经费增长,全国公办本科高校国家生均拨款在1.2万元以上,上海、北京、广东等省市公办本科生均经费突破两万元,独立学院的生均1.6万元收费没有任何优势。再加上缺乏获取政府办学资助的渠道,还要扣除上缴母体高校的各种资源占用费,这种差距会越来越大。
甚至出现某省教育厅、财政厅、发改委出台政策允许独立学院25%专业上调学费50%,独立学院都不敢涨的现象。一涨学费就意味着减少生源,生源减少就陷入学费总量锐减的恶性循环。
独立学院究竟是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中的过渡产物,还是长期存在?浙江嘉兴学院党委书记徐宪民自问自答地说:“它一定是过渡的。”重庆市教育委员会的有关同志也认为,“过渡性就是权宜之计,意味着独立学院自出生之日起就在时刻准备关停。”
对于独立学院领域较为悲观的氛围,教育部发展规划司副司长郭春鸣认为:“主要是受政策不配套、机制没理顺的影响。独立学院作为高等教育办学的一种机制将长期存在,尤其是十八大三中全会提出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将给独立学院带来新的机遇。”(原标题:《独立学院大旗到底还能打多久》)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