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范建勇报道) 我国著名的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第四纪地质学家,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名誉所长张宗祜,因病医治无效,于2014年2月19日凌晨1时48分在上海不幸逝世,享年88岁。
张宗祜,1926年2月生,河北省满城县人。1948年7月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系水文地质工程地质专业。1948-1950,在甘肃兰州石油地质勘探处任实习员。1950-1951,在中国地质工作计划指导委员会(北京地质调查所)工作,并参加了华北通往西北兰州的铁路——包头至银川段的铁道工程地质调查工作。1951-1955,在前苏联莫斯科地质勘探学院研究生部学习,获地质-矿物学副博士学位。1955-1957,任原地质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局工作工程师。1956年至今,历任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工作工程师、高级工程师和研究员、学术秘书、研究室技术负责和室主任、所技术负责和所总工程师、所长兼党委书记、名誉所长。1980年11月,张宗祜先生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地学部学部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1994年5月,入选为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
张宗祜先生的一生为我国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第四纪地质、中国黄土及水资源开发利用等科技事业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他主持完成了百余项国家和省部级重大、重点科技项目,揭示了黄土湿陷力学变形发生机理,提出了黄土高原土壤侵蚀基本模式和黄土高原土壤侵蚀类型分类体系,编制了《1:50万黄土高原地貌类型图》和《黄土高原地区粗泥沙来源分布图》,编著了《中国黄土》、《中国第四纪地质》、《中国黄土及黄土状岩石》等科学巨著,为促进我国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第四纪地质,包括石油地质、铁道工程地质、非金属矿产调查、大型引水工程地质调查等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张宗祜先生还主持完成了具有国际国内重大影响的《中国第四纪地质》、《中华人民共和国及其毗邻海区第四纪地质图》、《亚洲水文地质图》(1:800万) 、《中国水文地质图集》、《中国北方晚更新世以来地质环境演化及未来生存环境变化趋势预测》、《华北平原地下水可持续利用前景评价》、《华北平原地下水环境演化》和《大陆水循环系统演化及其环境意义》、《中国地下水资源》、《中国地下水资源与环境图集》和《中国地下水资源图中国地下水环境图》(1:400万中英文对照)等一批重大成果,解决了不同时期国家及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重大难题。“六五”至“七五”期间,他领军完成的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华北地区水资源评价及开发利用”,为解决冀京津豫鲁北地区的大区域复杂地质条件下地下水资源科学评价及其合理利用量的重大难题做出了重要贡献。通过“人类活动影响下华北平原地下水环境的演化与发展”和“中国北方晚更新世以来地质环境演化与未来生存环境变化趋势预测”国家重点项目研究,首次揭示了自然条件变化叠加人为因素影响下华北平原第四系地下水系统动力场、地球化学场演变规律和趋势,奠定了我国现代地下水科学居国际前沿水平的发展基础。
作为首席科学家完成的《新一轮全国地下水资源评价》项目,是我国数十年水文地质工作经验的总结和延续,在地下水资源评价的深度和广度、地下水环境评价、地下水图集编制、地下水信息系统建设等多方面有突破性和创新性进展,为国家和地方有关部门制定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规划、防治地下水污染、保护地质环境等工作提供了科学依据。
张宗祜先生的业绩受到广泛赞誉,曾被授予全国地矿系统劳动模范、第一批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和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李四光地质科学奖”、“中国工程科学技术奖”、“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地球科学奖”、“河北省科学技术特别贡献奖”和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科技进步奖和省部级科学技术一等奖10余项。
更多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