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棉棉 来源:中国广播网 发布时间:2014-2-4 17:11:05
选择字号:
嫦娥之父欧阳自远:美阿波罗登月无可争议

  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今年79岁的欧阳自远,是我国探月工程首任首席科学家。他参与制定了我国月球探测的近期目标和长远规划,并为2008年发射的"嫦娥一号"探测器,设计了具体的科学目标,被誉为我国"嫦娥之父"之一。

  去年,我国神州十号载人飞船与天宫一号顺利交会对接、嫦娥三号成功在月球表面实现软着陆。在我国迈向航天强国之际,今年年初,欧阳自远致信相关部门,呼吁提高公众的科学素养,并且亲自推荐了具体书目。这位年近耄耋的老者,怀揣着怎样的科学情怀?我国的探月工程未来又将如何发展?带着这些问题,中央台记者张棉棉走进了欧阳自远的办公室。

  在国家天文台欧阳自远办公室内,最醒目的是一个一人环抱大小的月球仪,上面清楚地标记着"虹湾"、"雨海"等月球地名;墙上是我国"嫦娥二号"探测器拍摄的7米分辨率月球影像图;办公桌上则摆放着《十万个为什么》、"嫦娥书系"、《再造一个地球》等科普读物。坐在办公桌前,年近八旬的欧阳自远,头发梳的一丝不乱,透过黑框眼镜,看到我向他走来,第一件事就是拿起了新版的《十万个为什么》航空航天卷。我们的对话就从这里开始:

  欧阳自远:所有问题都是全国青少年和公众提出的,组织全国各方面的在科学也在文字上都比较有造诣的科学家们,动员了四五十位院士,最终才弄成这一本,包括了火箭、卫星、飞机,而且这里面全是彩页。

  《十万个为什么》航空航天卷,是专为青少年而设计的图书,从直升飞机为什么飞不快?到航天员如何吃饭、喝水?怎么处理个人卫生问题?再到我国为什么要建设自己的空间站?这些具体又带有科学常识的问题被一一解答。欧阳自远说,科研是科技工作者的本职工作,但科普宣传同样重要。年近八旬的他,除了写书、做文章,每年要亲自做50场左右的科普讲座,目的就是使公众了解、支持中国航天事业:

  欧阳自远:大家觉得你地球上的事情都干不完,你怎么跑去干这个事了呢? 大家总以为你们要花一个天文数字的钱,最后我们也就14亿这个嫦娥一号,这14亿有一个概念北京市修两公里地铁的钱,大家都很难相信,而我们确实中国人离开了自己的摇篮。

  美国航空航天局的官员曾说,科幻电影《星球大战》,重新点燃了年轻人对太空事业的热情。欧阳自远坦言,比《星球大战》更能激发全球兴趣的,是旷日持久地对于美国阿波罗登月真假的讨论。他曾经这样对美国航空航天局的官员说:

  欧阳自远:我觉得你们美国人真的是个阴谋,你就是不回答,就是让全世界去吵吵嚷嚷,但这是人类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科普运动,时间最长40多年,人数最多3亿到4亿人,你就借助这个让他们去吵,大家都关心、了解阿波罗,却没有花一分钱,我很佩服他们。

  作为一位长期从事月球研究的科学家,欧阳自远明确表示,美国"阿波罗"登月是无可争议的。1978年,美国曾向我国赠送了重量为1克的月球岩石。当时,欧阳自远将这1克岩石一分为二,通过对0.5克月球岩石的研究,推断出:它是阿波罗17号飞船采集的样品。近年来,我国的"嫦娥二号"、印度的"月船一号",以及美国自己的月球探测器,都分别拍摄到了当年"阿波罗"登月后留在月面的着陆器、月面活动的地貌特征,从而印证了阿波罗登月的真实性:

  欧阳自远:他们发射了一个探测器上去,拍完了六个地面现在的照片,全部展现出来,阿波罗十一的着陆舱、旋梯,国旗,走的路。在月球上走一次,你把土翻开来,可能保留几百年的那条路。

  在组织、规划我国的月球探测过程中,欧阳自远经常会被问到,月球探测能解决地球的什么问题?他说,除了月球本身蕴藏的巨大资源外,美国阿波罗探月已经表明,月球探测的投入产出比大致为1:14。

  欧阳自远:推动中国技术的突破革新和上一个新的平台,第二培养出中国的一支队伍来,有了这个你还发愁别的工业不被它所带动,这是拉动国民经济发展的一个很重要的,我觉得这个是很清晰的,欧洲也在搞、日本也在搞。

  对于我国未来的月球探测,欧阳自远透露,作为我国探月工程"绕"、"落"、"回"规划中的第三步,承担月面样品采样并自动返回地球的"嫦娥五号"正在研制中,预计2017年前后在海南文昌发射:

  欧阳自远:我们这次上去的话也是一个着陆器要着陆月球,更难办的,我们有一个钻机,它打钻,要取岩芯。那个时候我发现上去的时候轨道上就有一条飞船,等着它上来,交会对接,就变成一体了,然后由那条飞船进入到打球层底部以后那就可以用降落伞了,在内蒙古四子王旗落下来。

  欧阳自远认为,尽管我国的载人登月计划还没有立项,但从科学探测的角度,载人登月的作用是目前无人探测无法比拟的。同时开发月球资源,建立月球基地,都需要载人登月的支持:

  欧阳自远:我们的玉兔号已经是我们国家最高智能机器人了,但是怎么也不如人。我想安个地震仪在月球上,我想了多少办法都没有办法,因为月球上它带回来的东西不是简单地捡几块东西就可以了,你要开发它的资源利用它的,以后还是要上人的,所以人能不能够上去,也是你技术水平、技术能力的一种表现。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自然》(20241121出版)一周论文导读 清华这位院士搭建了一座室外地质博物园
科学家完整构建火星空间太阳高能粒子能谱 “糖刹车”基因破除番茄产量与品质悖论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