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徐燕燕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发布时间:2014/10/22 13:54:34
选择字号:
科研项目申请难:老教授屡战屡败熬白头

 

“12年时间里申请973计划(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11次,直到我超过它的年龄限制,无一次成功。”复旦大学教授陈良尧告诉《第一财经日报》记者。他是长江特聘教授,曾在美国留学多年并获得博士学位。
 
海外学成归来,苦心搞科研,但为申请科研项目愁白了头,在原有的科技创新体系下,有过这样经历的不止陈良尧一人。
 
原有的科技计划的管理体制被认为限制创新发展,造成了科研经费的分配不公和浪费,为科研界诟病多年。
 
本报记者获悉,国家科技部、财政部共同起草的《关于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的方案》(下称《方案》),已经批准,即将发布实施。
 
《方案》提出,政府不再直接管理具体项目,而是通过公开统一的国家科技管理平台宏观统筹,具体依托专业机构来管理。
 
《方案》的出台能否打破障碍,成为我国科技投入管理的历史性转折?
 
 
专家“吐槽”科研经费难申
 
“熬老了,熬白了头,跟这有很大关系。”在日本留学多年后,李教授回到广东省某研究院,在申请科研项目上多年来同样屡次碰壁。
 
本报记者采访了多位国内科研院所、高校的专家,说起科研项目的申请,几乎人人都有一笔“辛酸账”。
 
“原来就是内定的,还羞羞答答搞了面向社会公开征集(项目),我是兴冲冲去填表,辛辛苦苦搞了几个月,深更半夜快递到北京,结果石沉大海,后来得知内定好的,一年前就已经开始实验了。”李教授告诉本报记者,类似的经历非常多。不论是他个人,还是所在单位,想要拿到科研经费都不容易。
 
李教授所在的研究所属于咨询类科研单位,国家出一半的经费,而这部分经费往往以项目的形式分给单位。“省级的科研基金我们研究所从来拿不到,每年去省里公关,负责人总是说,‘今年一定给你’,但一点结果都没有。”他对记者说。
 
“我们的工资分成三块,基本工资占20%,岗位工资占20%,剩下大部分是绩效工资,来源就是课题经费。”李教授对本报记者说,最多一年写了20个项目,但没有一个拿到,很气馁。
 
李教授坦言,国内不乏一些机构,依靠各种渠道和资源,帮助科研单位“拿项目”,但项目到手之后要有相当一部分分成给机构。“这样操作并不合规,但也是无奈之举。”他说。
 
某985高校的一位从事环保科技研究的教授告诉本报记者,他曾经申请一个当地科委和环保局的项目,唯一的竞争对手是环保局的下属单位,该下属单位主动联系他表示一同合作。但结果是百万的经费他只拿到5万,而该下属单位也并没有进行研发,而是买了一个产品来充当科研成果。
 
很多科研项目拿到了国家的资金,最后的评定和评价,往往是请几个专家组成专家鉴定会,但很多时候,这种专家鉴定会也不过走走过场。
 
“请我过去做专家鉴定,专家费已经拿了,主要是负责签个字,给出一个‘国际先进’、‘国内先进’、‘国际一流’等名号。”一位业内人士告诉本报记者,最后科研成果的鉴定会,基本上就是科研成果的“追悼会”,没人再去关注是否能产业化。
 
根据财政部统计,近8年来,我国科技研发资金投入已经接近3万亿元,但与这一数字相对应的学术成果和科技创新并不尽如人意。目前我国的基础研究投入不到科研支出的5%,远低于创新型国家15%以上的比例。
 
上海天强管理咨询有限公司创始人、总经理祝波善关注科技成果的申报和转化领域多年,他告诉本报记者,过去我们国家的科技创新体系,总体思路还是政府主导,并没有形成一个面向市场、面向社会的良性循环。但同时,政府有关部门又缺乏公开透明的审批、鉴定机制,以及对科研风险的掌控,导致了大量的科技资金浪费,还滋生了诸多的“潜规则”和腐败。
 
 
谁来监管第三方
 
《方案》的提出被认为是解决眼下科技创新体制缺陷的一根“救命稻草”。
 
《方案》提出,政府不再直接管理具体项目,而是通过公开统一的国家科技管理平台宏观统筹,具体委托专业机构来管理。这被视为是最大的突破。
 
与此同时,《方案》还明确,促进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完善资金链,使科技创新更加主动地服务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
 
明晰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政府重点支持市场不能有效配置资源的公共科技活动,以普惠性政策和引导性为主的方式支持企业技术创新活动和成果转化。
 
祝波善表示,这样的提法弥补了目前政策中,只注重前端的科技成果发明,却很难转化为生产力的问题。这需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形成从研发到工厂化的良性循环。
 
但是也有科研人士对新的改革方案存有疑虑。
 
前述李教授就指出,会不会形成过去跑政府要项目,改成了跑机构要项目?第三方机构如何监管,很多中介机构能够作假,背后黑手还是相关政府部门,这是我们关心的问题。
 
陈良尧则对本报记者表示,作为所谓的第三方专业机构由谁来组成,是否具有资格来审核和评定,这很重要。
 
20日,有关部门负责人对《方案》进行全方位解读。
 
财政部科教文司司长赵路20日表示,新组建的专业机构第一要有标准,有准入门槛有资质。第二要建立法人治理结构,内外都要有好的治理方式、监管方式。
 
科技部科研条件与财务司司长张晓原表示,专业机构必须具备项目管理能力。目前先从改造政府部门下面有项目管理经验的事业单位入手。大的方向是未来专业机构不是政府一手包办,而是促进市场化、社会化的发育。
 
政府从项目的具体管理和资金的具体分配中解脱出来后,将重点管宏观,管规划,管政策,管布局,管监督。此外,政府还有一个重要职责就是监管专业机构的履职尽责情况。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自然》(20241121出版)一周论文导读 清华这位院士搭建了一座室外地质博物园
科学家完整构建火星空间太阳高能粒子能谱 “糖刹车”基因破除番茄产量与品质悖论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