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黄辛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4-1-29 9:32:58
选择字号:
我国科学家主导南海第二次大洋钻探起航
为新十年“国际大洋发现计划”首航
 
本报讯(记者黄辛)1月28日,由我国科学家建议、设计并主持的“国际大洋发现计划”349航次(英文简称IODP349航次)从我国香港起航。这是新十年(2013~2023)“国际大洋发现计划”的首航,也是我国时隔15年后第二次在南海实施大洋钻探。
 
据悉,IODP349航次由美国深海钻探船“决心”号执行,将历时62天,计划于3月30日在我国台湾基隆港靠岸。同济大学海洋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李春峰、美国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研究员林间联合担任该航次首席科学家,共有13名中国科学家上船参与科考。
 
中国科学家将和来自美国、日本、韩国、印度、澳大利亚、巴西等国的科学家合作,计划在南海水深4000米左右的深海盆完成三个钻孔,总进尺约4000米,如同在海底打下三根“金钉子”。他们将首次钻取南海形成时期的玄武岩样本,以揭示南海的形成过程和特色,确定南海形成的准确年龄,检验引发南海扩张的各种科学假说,并分析相应的地质构造运动。
 
据了解,作为“国际大洋发现计划”的前身,“大洋钻探计划”(ODP)于1968年始于美国,是地球科学领域规模最大、历时最久的大型国际合作计划。我国于1998年作为“参与成员”加入该计划,并通过竞争赢得了1999年春季在南海实施首次大洋钻探的机会。由中科院院士汪品先等中国科学家设计、主持并担任研究主力的ODP184航次的成功实施,使我国一举进入深海研究的国际前沿,开启了南海深部探测和资源勘探的捷径。
 
时隔15年后,南海大洋钻探再次出发。汪品先表示,与15年前的ODP184航次相比,此次钻探的深度和难度更大。“当时是在两三千米的海底钻进几百米,而这次要在四千多米深的海底钻进近两千米;当年钻取的是‘软性’沉积岩,而这次要钻探‘硬性’火成岩;当时的目的是研究南海3000万年的气候环境历史,而这次不但要确定南海的形成年龄和形成历史,还要研究深海底下的微生物。因此,新一轮南海大洋钻探对于中国科学家来说,具有极其重要的科学价值和学术意义。”
 
他同时强调,将地球表层与地球深部结合研究“行星循环”,是地球科学未来的发展方向。此次南海大洋钻探,正是试图探索“南海深部与表层的关系”,并将地球科学和 结合起来研究“深部生物圈”。“通过国际合作进军深海大洋,可能是我们较快地走到地球科学前沿阵地的捷径。”
 
李春峰则表示,南海二次钻探的实施不仅是一次科学意义深远的考察,对于深海资源勘探、深海科技能力建设、海洋人才培养、环境与减灾研究等领域都具有重大意义,是我国在南海赢取国际科技主导权的有效手段,将极大推动我国深海科技的发展以及海洋强国战略的实施。
 
据了解,新十年“国际大洋发现计划”从2013年底正式启动。从今年起,中国成为该计划的“全额成员”,并在该计划科学咨询机构所有工作组享有代表权,在每个航次拥有两个航行科学家的名额。
 
《中国科学报》 (2014-01-29 第1版 要闻)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首张另一星系中的恒星照片出炉 《自然》(20241121出版)一周论文导读
清华这位院士搭建了一座室外地质博物园 科学家完整构建火星空间太阳高能粒子能谱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