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陈彬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4-1-9 9:13:14
选择字号:
北航通识课程建设委员会常务副主任高全喜:
高校通识教育须突破四大瓶颈
 
■本报记者 陈彬
 
从2010年起,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开始在本校文科生中探索通识教育实践。目前这项实践已经扩展到该校的一些理科院系。作为北航通识教育改革的主要参与者,北航人文与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院长、通识课程建设委员会常务副主任高全喜在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坦言,对于国内高校,尤其是理工科背景浓厚的高校来说,开展通识教育需要突破四大瓶颈问题。
 
首先是观念上的误区。高全喜表示,在很多人看来,通识教育的作用只是在于对学生进行一些知识面上补充。“好像教给学生一些文科知识,让他们懂点人文素养就可以了。”这其实是一个巨大的误区,而这种误区不单在一些老师观念中存在,甚至一些理工科学生也这样认为。
 
“事实上,通识教育是培养学生思想与品行的不可或缺的基础性教育,”高全喜说,通识教育更多关注的是对学生的思想道德,认识世界的方法,乃至认识世界角度的塑造与锤炼。
 
“比如,通识教育中,我们会教授学生《论语》或《理想国》,而学生通过研习这些经典,得到的不只是书面知识,更多的是思想境界上的提高。面对目前频频在高校中出现的伤害他人、自杀、虐杀动物等行为,通识教育的重要性也就不言而喻了。”高全喜说,也正因如此,我们需要把通识教育放到基础性位置,而不是将其等同于往学生知识的箩筐扔进去的“附属品”。
 
其次,高校需要有一个专门从事通识教育课程设置的小团队。高全喜解释说,目前在国内高校中,各个学院一般是以专业为主导进行划分的。在专业强势化的背景下,即使再加以强调,通识教育在单一院系也不可能成为主导。因此,应该有一个超越各学院的通识教育机构,协调全校通识教育的实施。
 
事实上,目前在一些理科类大学也有协调通识教育的试点机构,但这些机构一般都是院系级别的。总的来说,这样的机构很难有持续稳定的发展前景。“我们需要一个学校层面的机构保证,无论是博雅学院、书院,抑或是研究院,只要能够在全校范围内起到协调不同学院的作用,并形成一个长远的认识、研究、贯彻、检查的机制就可以。”
 
第三,在保证机制和观念的基础上,高校要有一批真正懂得通识教育的老师,以及相应的课程和教材。高全喜表示,目前国内高校从事通识教育课程的老师,大部分来自于专业老师“改行”,而这类教师需要一个授课思路和授课内容的转变。“我们的一些文史哲老师,其研究专业是很具体的。但在通识课教学中,他们既不能将课程讲得太具体,也不能开设一些‘导论’之类的‘酱油课’,这中间其实是有一些矛盾的,而如何协调这样的矛盾,需要我们认真思考。”高全喜说。
 
在课程数量上,高全喜表示,很多国内高校都在克隆美国模式,动辄开设几百门甚至上千门通识课程。但问题在于,国外高校有大量教师可以满足开设通识课的师资要求,而这方面却恰恰是我们的弱项,这就导致国内高校中,大量的通识课程有名无实。因为,我们需要真正研究的不是如何增加通识课程数量,反而是如何在数量精简的前提下提升质量。
 
最后,高校需要对学生的学习时间做一合理协调。高全喜坦言,一个学生的学习时间是有限的。而在大学中,很多已经老化的课程安排严重干扰了学生对学习实践的合理分配。“比如一些专业基础课程以及英语课程的课时和学时是十几年前,甚至二十年前规定的,到现在依然没有变化,而如今的学生在英语水平和专业基础水平上,已经与十几年前不可同日而语。在这种情况下,过量的课程安排就会干扰学生对通识课程的学习。
 
“我当然不主张一味削减这些课程,但我们的确需要做些协调,找到不同课程之间的平衡点。也只有为学生创造出一个好的课程体系安排和制度环境,才能保证各种教育形式的顺利推进,从而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高全喜说。
 
《中国科学报》 (2014-01-09 第7版 观察)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自然》(20241121出版)一周论文导读 清华这位院士搭建了一座室外地质博物园
科学家完整构建火星空间太阳高能粒子能谱 “糖刹车”基因破除番茄产量与品质悖论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