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刘云杉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3-12-26 10:17:24
选择字号:
刘云杉:“过度教育”何以产生
 
■刘云杉
 
“过度”一词渐热,尤其是在我们这个正大规模走出“匮乏”、迈入“丰裕”与“富足”的社会。提及“过度”,不难联想到:过度的营养、过度的治疗、过度的消费——针对这些匮乏年代里因稀缺而被赋予珍贵价值的东西,人们开始有了“适度”的警惕:不再是越多越好。教育也有过度的危险吗?教育何以过度?相应地,教育适度的界限在哪里?
 
越多的教育就越好吗?这一提问后隐藏着:“过度教育”是个真命题吗?
 
要回答这一问题,首先看人们对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的期待是什么?以及高等教育具有什么功能?在经济层面,高等教育可以提升人力资本,通过知识与技能的培养促进经济发展;在政治与社会层面,凭借精英主义的筛选原则,高等教育可以打破既有的社会阶层区隔,选贤任能,重新洗牌,促进社会合理的流动,实现社会必要的民主;在受教育者——教育投资层面,高等教育事关个人生活机会,通过文凭等符号资本,兑现工作职位以及相应的社会地位。在此类期待与承诺中,高等教育——优质的高等教育成为了一块人人想吃的魔法蛋糕。投资教育,不仅成为个人与家庭,也成为政府合理且正当的选择。“做大蛋糕,让更多的人分享”——运用加法甚至乘法逻辑,教育以乐观的增长承诺化解了劫富济贫的政治难题,成为现代社会大力发展教育的价值基础。
 
然而,加法逻辑能回避人与人竞争中的机会博弈吗?即做大的蛋糕还有魔法吗?投资教育者想吃的魔法蛋糕究竟是什么?即何为“人民满意的教育”?教育行政部门的回答是“优质的教育”与“均衡的教育”,投资者所期待的教育是“优质的”且“稀缺的”。稀缺是优质的前提。在一个阶层日趋固化、社会流动有限且正当的通道依靠教育实现的社会,教育决不是单纯的教育,教育已成为稀缺机会分配的代理机构,名牌中学、精英大学的校园成为各种资源争夺、交易、兑现的名利场!
 
进而,稀缺何以可能?魔法实施的运作逻辑为由表及里、环环相扣的三高:高竞争、高排斥与高垄断,即教育机会上的高竞争、教育筛选中的高排斥、核心利益的高垄断。在此制度逻辑下,个人如何才能确保魔法不消失?有限理性驱使人选择垫脚策略:在剧场看戏,四周都静坐时,站起来会看得更清楚;左邻右舍都站起来时,垫脚能看得更清楚;当所有的脚都垫起来时,谁又能看得更清楚?
 
在精英高等教育时代,本科文凭就可以获得不错的工作机会;在大众高等教育的今天,研究生半信半疑地寄望“一纸硕士学位PK满操场本科学位”。然而,大学毕业生巨大的就业压力逼迫研究生教育不断扩大规模,甚至波及博士教育,当中国博士教育质量屡被诘问时,通过增长教育年限以获取稀缺机会的策略,已价值不大。暂别数量的多少,稀缺性移步于质量的高低,体现于高等教育系统内部不同的院校层次:有吸引力的就业岗位门槛不断提高,不仅要求“211工程”院校,更苛刻的要“985工程”高校,甚至爆出非“三北”(本、硕、博均为北大)、“五清”(本、硕、博外加中学、小学均为清华)不考虑的传闻——既荒诞又合理——精英的垄断性、排斥性已淋漓尽致。越来越多的家庭畏难于中国教育的高竞争,失望于中国教育的低回报,转向国际教育市场,“海龟”开始变成“海待”……这正是“过度教育”得以产生的制度逻辑。
 
对个人及家庭来说,教育投资已成为一场成本高昂的豪赌。难道他们没有意识到风险吗?非也,换一个提问:难道他们还可以有别的选择吗?如同一场激烈且漫长的马拉松竞赛,参赛者能看到的只是一个个具体的对手,稀缺的机会如同阳光下的影子,当你要抓住它时,它又跑了,在不远处顽皮地向你招手……你只有咬牙坚持跑下去,不放弃就意味着希望,或许也可能有机会;而放弃即彻底地失败——这正是“过度教育”得以产生的心理动因。
 
教育在此,已成为一种防御性的策略,不参与即出局,准确地说,大众高等教育时代,更多更高的教育已变成一种强制性的资格要求。在此情势下,教育想不“过度”也难!“过度教育”恐已成为一种柔性的强制。我们忧虑的是:这场教育投资的盛宴将由谁且以何种方式买单呢?
 
教育还可以“适度”吗?适度与过度的边界在哪里?其一为知识的限度,什么样的知识最有价值?“地小人众,故其民益玩巧而事末也”,奇巧淫技,或许能胜出众人,独占鳌头,却与学习者未来的日常生活、职业要求相关甚微;方正清朗,健康朴素,教育所传授的知识与趣味应承继我们民族文化的精髓。其二为人性的限度,人的天资和秉性是有差异的,托克维尔指出:“一个民族不论如何努力,都不可能在内部建立其完全平等的社会条件,假如有一天真的出现了这种绝对而完全的平等局面,智力的不平等仍然存在,因为这种不平等是上帝所赐,人间的任何法律对它总是无可奈何。”拔苗助长几为常态,正是因为人们无视人性的限度,潘光旦提出“位育”——“普通的一条草狗,你不能教它打猎;一只鸡,你不能教它学泅水——人类也不例外,一切生命都有其位育”,因此,“真正的教育只有八个字:顺其自然,因其固有。不顺自然是戕贼,不因固然则徒然。”
 
过度教育还能回归适度吗?
 
(作者系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授)
 
《中国科学报》 (2013-12-26 第7版 理论)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自然》(20241121出版)一周论文导读 清华这位院士搭建了一座室外地质博物园
科学家完整构建火星空间太阳高能粒子能谱 “糖刹车”基因破除番茄产量与品质悖论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