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6月23日)的科技日报一版刊登了追记水利科学泰斗张光斗院士的报道,并配发了一张图片。图中的张光斗用放大镜对着电脑屏幕阅读资料。看着这张图片,我想起了9年前去张光斗家采访他的情景。
那是2004年4月27日的下午,距张光斗92周岁生日(5月1日)仅差4天。待张光斗午休之后,我与同事周维海来到清华大学校内张光斗的家。
那时,他的身体很好,每天上午还要步行去办公室上班。因而接受记者采访时依然侃侃而谈。
张光斗告诉我们,之前的一周,他参加了两次会议:周三参加了南水北调办公室召开的专家委员会会议,周五又参加了中国工程院召开的有关东北水资源战略研究的会议。他在两次会前都认真阅读了相关单位送来的会议文件,会上认真听取了大家的意见并参与讨论,会后还整理了自己的意见,以书面形式寄送有关单位。
对于一位92岁的老人来说,这些工作的确是够繁忙的。
我们进屋之前,张光斗正在电脑前整理自己参加会议后的一些看法。
电脑成了他能够继续工作的最好“助手”。
过了80岁之后,张光斗的手颤抖得越来越厉害。他写的字别人辨识起来很困难,这也影响了他的工作。1996年,84岁的张光斗下决心学习电脑和打字,这样他的许多想法、意见可以打印成书面形式交与相关人士。
不过,张光斗学电脑打字比很多人要困难得多。
他是江苏常熟人,讲话时口音很重。但要学电脑打字,就必须从学习汉语拼音开始。别人学拼音,主要是学声母、韵母,然后拼写。张光斗学拼音其实更多的是背诵每个字的拼法。克服了重重困难,经过无数次的练习之后,张光斗终于可以较畅快地使用汉语拼音打字了。
晚年的张光斗视力不太好,阅读电脑屏幕上的文字常需借用放大镜。但在打字时如果输入每一个字,特别是重码字时都用放大镜去挑选,那太麻烦了。他就把重码字的前后顺序都背下来,输入声母韵母后也不看屏幕,直接就摁数字键选字。
2002年4月,在张光斗90岁生日之前,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了他撰写的《我的人生之路》一书。全书55.8万字,每一个字都是张光斗用电脑一个字一个字敲出来的,其毅力之坚真非常人可比。
采访中我对张光斗说,许多比您岁数小的老年人都说学电脑难,学打字难。他马上说:“只要用心,什么都能做成。你看青岛的码头工人许振超,他就很有毅力,自学了很多东西,搞了许多发明。一个人,只要艰苦努力,总会有成就的。”
回想1996年,我们新闻记者也是刚用电脑工作、学习电脑录入文字不久。那时国内的许多作家还拒绝“换笔”呢,称用笔纸写作思维流畅,如果用电脑写作感觉不对。可那时的张光斗却早早“换笔”了。
古人云:人过四十不学艺。放在今天,人的寿命长了,人过五十不学艺、人过六十不学艺是绝大多数人的常态。可张光斗人过八十还学艺,确实另类。我不敢说这种差异就是一个院士同普通人的根本区别,但我相信,“活到老学到老”,一定是张光斗这位科学泰斗异于常人、异于普通科学家的重要特征之一。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