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第18位“掌门人”陈吉宁
清华校长:解决异地高考 教育部应给予大学更多自主权
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十二届全国人大北京团有三位“大腕儿”,周其凤、陈吉宁和陈雨露——北大、清华、人大这三所中国顶尖高校的校长。有媒体记者写手记说,“这三个人并肩而坐,惊喜连连。”
陈吉宁,清华大学第18位“掌门人”,30年来最年轻的一任校长,掌舵清华刚好一年,这位60后名校校长在两会会场也是媒体围堵的对象,话题不仅限于清华,异地高考、大学生就业……只要和教育沾边都被问及。教育热点,他如何回应?
昨天,全国政协委员、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董事长兼总裁俞敏洪一则略带调侃性言论被大量转发,他说,由于京沪广津拥有的全国重点大学数量比其他省份多,加上大学录取名额普遍向当地倾斜,北京大学已经成了“北京人大学”,复旦是“上海人大学”。全国人大代表、清华大学校长陈吉宁坦言,这个问题有历史背景。
陈吉宁:“这是历史形成的,确实我觉得不合适,需要解决,但是需要花一点时间解决。”
几年前我们常说高考移民,比如,山东学生去东北考大学,录取分数线就会降低几十分甚至更多,这一问题到现在都没有根治,陈吉宁认为,如果完全放开异地高考,很难避免类似情况不会大面积出现。
陈吉宁:“现在的问题怎么能拿出一个方案来,这个方案说把那个问题解决了,把农民工的问题也解决了,因为这个东西容易混在一起。”
去年两会到现在,谈论最多的教育话题莫过于异地高考,虽然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已经明确,尊重地方制定的实施办法,异地高考不会由中央统筹安排,虽然各地只是出台了异地高考方案,具体效果还有待检验,但异地高考破冰,还是让大家对教育公平更有期待。陈吉宁说,其实“教育公平”不仅是教育部的事儿,大学也要发挥重要作用。比如,从清华来说,在得到教育部认可后,已经加大了对中西部12个省的招生指标的投入,目的就是进一步减小地区差异。
陈吉宁:“现在在12个省,云南、贵州、甘肃都在里面,总共12个省,我在这12个省招生占我的比例超过了这12个省人口占全国的比例数,你说公平不公平?这是我可以做的。”
同时,他们还扩大了对贫困地区的名额,现在对全国590多个贫困县开放,这些地区的中学选派学生到清华来,会专门给学生测试毅力、勇气、品德等,择优给他们加分。
陈吉宁:“加分从30-60分不等,挺高的,所以就给他机会了,但是对我也有好处,对学校是有好处的,因为学校的学生一定要有一些来自于贫困家庭,对你的学风建设是有好处的,这个不是说简单的公平问题,对你学校长远发展也有好处。”
大学自行降低了入学门槛,压力也随之而来。作为大学校长,陈吉宁说,自己最担心的是,无法分辨贫困生的生源。这就需要教育部再多给一些相关政策或者制度,陈吉宁:“这条制度是真正在城市生活的农民工的子弟能够进来,那就涉及到报名怎么公开的事情,怎么保证这些孩子确实是在这里上的学,他父母就在这里生活,他也在这里受的教育。”
名牌大学毕业生迫于生计,去菜市场卖猪肉,大学毕业生在网上晒年薪,自称不如农民工,这样的消息已经不是新闻。清华大学的学生是否也有这样的尴尬?他们的学生毕业后又去了哪里?
大学生整体就业压力大,陈吉宁说,这和现实中,大学教育跟经济脱节、跟产业脱节有一定关系。
陈吉宁:“如果你招的学生量太大,学校又投入不足,实习都不保证,可不脱节吗。上大学很重要的很多实践环节、实习环节、教师能力都需要不断提高才能培养出好的学生,这些东西不做当然会有问题。”
现在要做的是要加大学生的实习、加大教育的投入,要求教师有更多的时间跟学生在一起,这样才能培养出更好的学生来。不过,大学毕业找不到工作,清华大学毕业生似乎还不存在这样的问题,陈吉宁说,清华的就业率是98%,学校支持学生更多走向基层,尤其到新疆、西藏、边远地区。过去,很多清华学生毕业都往外企跑,这种状况正在改变。
陈吉宁:“外企不在里面。就是有政府、学校,包括部队,不是企业,我们觉得是他能够在国家重要平台上成长的。我们叫重点行业,我们有一个定位就是:不是赚钱的。”
包括清华学子在内,很多年轻人已经在地方担起重任,比如现任共青团南京市委副书记,江苏省最年轻的正处级干部石磊,就是清华的毕业生,从大学生村官干起。谈起这些,陈吉宁语气平淡,却反复强调不要夸大这些年轻人,要让他们充分历练。
陈吉宁:“不要夸大他们,给他们时间,前面渲染太多对他没好处,他就是一个普通的大学生下去了,他要经历很长时间的摔打,给他们充分锻炼的时间。我觉得他们下去还是说我要为基层做贡献,因为国家的事情从基层做起,这个对他们成长和国家都有好处。如果这些人说我到基层是为了明天当官那麻烦了,肯定成不了,那一定是三心二意。”
然而,相比下基层,在更多人眼中,北大清华的大部分学生毕业后都是流向了海外,还有声音认为,进入清华之前,都是各省的精英,出来却都成了国外的“骨干”,陈吉宁说,前些年的确大部分毕业生都选择了出国留学或工作,但近年来这一数字已经大幅下降,出国的比例只有17%点多,这首先证明了我国的学术实力和国际差距正在缩小,另一方面,也来自现在清华提高了在大学期间出国人数的比例、拉升了学生的国际化水平,陈吉宁:“清华现在目标2015年本科生我要求40%学生必须有国际经验,就是大学四年级有40%学生必须能出去一次,博士生我们希望达到80%。所以现在毕业生不像我们入学的时候,在大学里没有出国经历,现在他经历过就会好一些。”
更为重要的是,对于出国概念本身的理解,陈吉宁说,关键在于毕业生最终的去向,陈吉宁:“我们都是出国的,清华早期就是留美预备学校,但是你去看后来大量的国家建设的人才,清华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都是有出国背景的,但是关键是他回不回来,这个很重要。”
的确,陈吉宁本人就是在清华读完本科、研究生后,用了十年时间在英国攻读博士、博士后,并担任了一段时间的英国帝国理工医学院助理研究员,才回国工作。到2015年,清华大学将有40%的本科生有海外留学经验,出国学习再回国工作,也许这就是清华为他的学生设计的发展路径。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