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谢宗睿 来源:光明日报 发布时间:2013-12-7 9:23:24
选择字号:
光明日报:探查地震谜踪 “地球”号在行动

图为“地球”号科考船的钻探架

 
“地球”号深海钻探科学考察船 谢宗睿摄
 
自人类文明诞生以来,各种各样的自然灾害就如同挥之不去的梦魇一般,始终威胁和困扰着人类文明前进的脚步。尽管随着科学的昌明,人们早已不再将天灾视作“神的惩罚”,同时对于干旱、洪水、台风等自然灾害也都有了相当程度的科学认识,并且能够采取相应的预报和防范措施。但迄今为止,全世界的科学界对于地震成因及发生规律的认识仍停留在相当模糊和肤浅的阶段。近年来发生的印度洋地震及海啸、汶川大地震、东日本大地震及海啸等巨大灾害无一不给所在国家和地区造成了无法挽回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然而,每一次大灾之后,人们也更加坚定了要彻底解开地震之谜的决心。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地球”号正是世界各国为了探索地球之谜而共同打造一件“科研利器”。这艘全长210米、宽38米、排水量高达57000余吨的“海上巨无霸”真正的学名是“深海钻探科学考察船”。它动工兴建于新世纪伊始的2001年,2005年7月正式交付使用。
 
2013年9月,本报记者专程来到位于日本静冈县的清水港。在不远处富士山雄姿的掩映之下,这艘白色巨轮正静静地停泊在深水良港内,悄然准备着几天后的再次远航。
 
从外形上看,“地球”号与普通船只最为明显的区别在于船身中部高高耸立的巨型钻探架。如果算上船体本身的高度,“地球”号的整体高度达到130米,大约相当于一座40多层的高楼。正是这一独特的构造让“地球”号拥有钻探至海底7000米深度的世界最高钻探能力。因此,“地球”号的诞生让人类文明的触角首次得以穿越海水和地壳的阻隔而到达海底地幔层,从而使得针对大型地震发生地带的钻探和科考成为可能。
 
日本海洋研究开发机构深海钻探考察中心企划调整室的仓本真一博士向记者介绍道,几天后,“地球”号将再次前往位于日本东南方向太平洋海域的一片被称作“南海海槽”的区域。据历史记载,在这片异常活跃的大规模地震带上,大约每经过100至200年就会爆发8级以上的大地震。按照这一时间规律推算,科学家们目前普遍担心在不久的将来,该海域很有可能将爆发9级以上的特大地震。为此,自2007年以来,“地球”号已经在该海域进行了9次科学考察。其间,通过“地球”号的深度海底钻探,科研人员不仅在海底发现了此前曾引发过巨大海啸的大规模海底地层错位的痕迹,并且还采集到了异常珍贵的海底岩石样本。科学家们相信,这些重大科研成果就如同一张张拼图碎片,只要不断地积累和研究下去,最终将为人类拼接出地震成因及其发生规律的全貌。
 
采访过程中,长期在“地球”号上从事科研工作的小俣珠乃博士告诉记者,在这座名副其实的“海上移动研究所”里,目前有包括中国在内的26个国家的科研人员正在进行着名目繁多的科研项目。在工作中,他们是默契协作的队友。在生活中,他们则是亲密无间的伙伴。这是因为“地球”号上的每一位科研人员都坚信,对于地震成因及其发生规律这一世界难题的研究绝非一人一国之力所能完成,唯有凝聚全人类的智慧,穷尽几代人的努力,才有可能最终降服地震灾魔。因此可以说,“地球”号不仅承载着人类对于未知世界的不屈探索,同时也象征着全世界携手合作同舟共济的美好心愿。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首张另一星系中的恒星照片出炉 《自然》(20241121出版)一周论文导读
清华这位院士搭建了一座室外地质博物园 科学家完整构建火星空间太阳高能粒子能谱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