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孙爱民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3-11-26 7:38:52
选择字号:
松原震群敲响东北防震警钟
 
●科学界在东北依兰—伊通断裂上发现两处全新世断层后,试图重新评估东北地区地震构造背景。
 
●我国对东北地区地质构造与活动性的认识仍然不足,覆盖整个东北的地震预报监测网络亟待构建。
 
■本报记者 孙爱民
 
11月25日,吉林省再迎降雪降温天气。此时,刚刚经历过地震的松原震区内,有上千名受灾群众仍居住在救灾帐篷里。他们需要一周左右才能转移,这意味着当地的救灾安置工作必须与时间赛跑。
 
此次吉林省松原市地震发生于11月22日、23日。这是继10月31日连续发生5.5级和5级地震后,松原市再度发生三次5级以上浅源地震。吉林省长春市、白城市和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等地震感明显。
 
历史上鲜有破坏性强震发生的东北地区连续发生5级以上地震,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震群破坏力相对较弱
 
11月23日,吉林省地震局专家在紧急会商后表示,近期5级以上地震均发生在松辽盆地内,位于北西向查干泡—道字井断裂与北东向扶余—肇东断裂交汇部位,是10月31日发生5.5级和5级地震以后原地发生的中强震,目前判断地震类型仍然属于震群型。
 
“震群与余震不同,前者是在同一地方较短时间内发生一系列地震而无法明确判断出主震的地震型态,后者则是由明显的主震引起的。”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副所长徐锡伟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震群一般震级比较小,破坏力也相对较弱。
 
吉林省地震局地震与火山分析预报中心主任杨清福告诉记者,此次地震仍集中在9公里×5公里范围内,震源深度集中在6~10公里范围内,震源破裂没有扩展。“目前震区及其附近的形变、流体、电磁等前兆异常没有新的变化,但应密切关注。”
 
据专家介绍,一般震群发生后,短期内不会伴随大型地震。国家地震台网中心预报部主任刘杰也认为,目前松原地区出现7级以上地震的可能性不大。
 
对此,徐锡伟则显得相对谨慎。“1119年,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一带发生过六又四分之三级的地震,因此不能完全排除那边发生大震级地震的可能。”
 
“3·11”地震难逃干系
 
由于与日本地理位置接近,此次松原地震很容易让人联想到2011年的日本“3·11”9级大地震。事实上,松原地区的震群的确与“3·11”地震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我们现在的研究结果认为,这与2011年日本发生的9级地震有关。”刘杰表示,日本发生地震后,西太平洋板块向欧亚板块俯冲作用明显增强,导致我国东北地区地震活动增强。“日本地震之后,板块边界动力比较强。”
 
“日本‘3·11’地震后,东北地区大兴安岭附近地质活动带发生了几个厘米的位移,这表明那次地震的波及面是很广的。”中科院院士、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滕吉文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如是说。
 
徐锡伟也认为,日本大地震对我国东北地区有一定的影响,“库仑应力有了一定量的增加”。而学术界经常利用大地震造成的库仑应力变化,研讨大震对后续地震的影响。
 
研究与监测待加强
 
此次吉林松原地震虽然震级不大,但仍造成较大损失。在徐锡伟看来,这主要与东北地区抗震意识不强有关。“东北地区尤其是比较偏远的农村、山地地区,建筑物的抗震级别比较低,造成地震的破坏力比较大。”
 
徐锡伟告诉记者,由于历史上这一地带发生大地震的次数较少,公众对地震的预防与准备不够,“科学界对东北地区地质构造情况的了解也比较少,对地质活动性的认识远远不够”。
 
“这次地震给加强东北地区地质构造与地壳活动研究以及地震预防与监测敲响了警钟。”徐锡伟表示。
 
据介绍,自2011年科学家在东北地区依兰—伊通断裂上发现两处全新世断层以来,科学界对东北地区的地震构造背景正在进行重新评估。就在此次地震之前,由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组织的团队正在对大庆、松原等地区的地质进行探测。
 
“如果探测能早点得出结果,我们对这次地震的认识和预报或许会有更多的科学依据。”徐锡伟说。
 
《中国科学报》 (2013-11-26 第1版 要闻)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首张另一星系中的恒星照片出炉 《自然》(20241121出版)一周论文导读
清华这位院士搭建了一座室外地质博物园 科学家完整构建火星空间太阳高能粒子能谱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