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靳晓燕 来源:光明日报 发布时间:2013-1-16 10:39:00
选择字号:
光明日报:草根创新人才需要制度支持
 
“我能看到我们相似的路径。”看过本报15日关于“机床奇人”潘旭华的报道,“中国大容量程控数字交换机之父”邬江兴院士告诉记者。
 
20多年前,“HJD04”万门数字程控交换机横空出世!邬江兴和他的团队研制的HJD04打破了西方人认为“中国人20世纪不可能造出程控交换机”的断言,吹响了中华民族通信产业冲锋的号角。
 
当初,他和潘旭华有着同样的遭遇。“半路出家”“工农兵学员”一度是他的代码,“荒诞无边、痴心妄想”一度是人们对他的断语。
 
但他的长处是,不跟在别人后边,而要寻找到自己的路。
 
原创性技术创新成为关键。在别人那里,计算机或许是一个砖头,一个部件,而在他这里,计算机就是灵魂。邬江兴把自己原来搞5亿次计算机方案移植到“HJD04”机研发上,走上一条与西方同类产品不同技术思想的研发之路。从此,中国通信基础设施建设结束了“七国八制”垄断的历史,引发了以“巨大中华”为代表的我国通信高技术产业的全面崛起!
 
无论是在邬江兴,还是在潘旭华身上,都有着不为人知的艰辛与痛楚。
 
成就他们的,有自身的不懈,有思想的闪光,更是有能够欣赏与呵护这些思想火花的伯乐。
 
“对于创新,有时没学过专业可能更好,至少没有思想的束缚。”邬江兴说,专业教育并非是决定成就的首要前提,“在中国没有伯乐可能很难创造奇迹,但仅靠伯乐,大多的创新之士将会为缺少伯乐群体而感到失望。”邬江兴直言,中国科技的兴盛更需要一套科学的选才制度和评价制度。
 
“现在的项目立项和评审制度有它的弊端。常常会为追求程序的公平、公正,而往往丧失效果的科学性。”邬江兴有着深深的体会,“我们现在是用跟踪的思维和方法去评估或评价创新,但是创新思想通常是少数人的智力活动,怎么可能用多数人的共识来判定呢?”
 
我们看重的不仅仅是成果鉴定会上的好评,诸如“达到某某年代国际先进水平”或“填补了国内空白”,我们需要的是实实在在、有竞争力、自主可控的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
 
“在中国,一大群有思想的人,或许都有类似的经历。或者成功,或者失败。当成功成为特例,这就是问题所在。”邬江兴说,恰如王选院士所言:我觉得世界上有些事情也非常可悲和可笑。当我26岁在最前沿,处于第一个创造高峰的时候,没有人承认。我现在到了这个年龄,创造高峰已经过去,在我贡献越来越少的时候,忽然名气大了。
 
中国还有无数的潘旭华们,他们要出来,需要更多像国家科技部中的那些伯乐们一样打破常规的支持。邬江兴表示,当一个个草根创新人才由偶然事件成为必然现象,中国成为创新型国家就大有希望了。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首张另一星系中的恒星照片出炉 《自然》(20241121出版)一周论文导读
清华这位院士搭建了一座室外地质博物园 科学家完整构建火星空间太阳高能粒子能谱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