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卉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3-1-10 7:54:19
选择字号:
数据共享有很多难题待解
 
■本报记者 王卉
 
自科技部启动第一批科学数据共享项目,到涉及地球系统科学、人口与健康科学等领域的6个科学数据共享平台被纳入首批认定的23个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我国在科学数据共享运行机制和管理模式上,实现了从项目建设到“以用为主、开放共享”的长期运行服务模式的转变。
 
在这个过程中,我国重大科研项目产生的数据资源,在科技、经济和社会各个领域正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不过,记者日前在采访时发现,我国数据共享在政策扶持、人才队伍建设、实际应用、跨学科研究等方面,还有很多难题等待解决。
 
共享理念逐渐普及
 
此前,我国重大科研项目产生的数据绝大部分只为少数人或单位使用,其应有的作用无法得到发挥。不过,自2002年第一批科学数据共享项目启动以来,我国的科学数据资源正在从无人问津走向开放共享。
 
“我个人体会,十多年中的最大收获是数据共享理念在社会上逐渐普及,科技界参与共享的自觉性有了很大的提高。”中国工程院院士孙九林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中国极地研究中心副书记朱建钢则介绍说,1999年,极地中心在科技部的支持下建立了极地科学数据库系统,2003年加入地球系统科学数据共享网,此后一直伴随着共享网的发展而成长。
 
“极地考察每次都会安排数据协调员在现场进行数据协调和质量跟踪,极地数据因此得到有效管理和应用,有力推动了极地数据的共享工作。”朱建钢表示。
 
随着极地数据不断实现共享,中国极地研究中心开始尝到甜头。
 
国家南北极数据中心落户中国极地研究中心,相关数据管理规定也由极地管理部门出台,极地中心数据共享团队本身的力量也得到发展壮大。“国家有些大项目在有数据管理工作时,会主动把相关专题交给我们做。”朱建钢告诉记者。
 
社会效益正在显现
 
数据共享理念的改变,带来了显著的社会效益。
 
以地球系统科学数据共享平台为例,孙九林介绍说,通过将过去20年的极地考察数据资源纳入国家科学数据共享体系,盘活了中科院相关研究所几十年来积累的科学研究过程和成果数据。
 
该共享平台还引进国外数据资源,为国内科学家节省了大量费用。例如,从2003年至2007年,平台无偿向全社会提供了从国外引进的陆地资源卫星数据26000景。仅此一项,在当时就为应用部门节省经费约7800万元。
 
据该平台副研究员诸云强介绍,目前平台实名注册用户64993名,为1155项重大科研项目/课题、24项重大建设工程、26项民生工程提供了离线数据定制服务。
 
经过十多年的努力,人口与健康科学数据共享平台则建立起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公共卫生、中医、药学等6个科学数据中心,为政府决策、医疗卫生、科学研究和百姓健康提供数据共享服务。
 
解放军总医院远程医学中心主任尹岭告诉记者,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实现了村医不出村、乡医在卫生院、县医院医生在科室能接受到解放军总医院提供的乡村医生培训、远程会诊和咨询服务,探索出一条提高农村医疗卫生服务水平的新途径。
 
诸多问题有待解决
 
数据共享平台建设的经费支持,是让孙九林比较头痛的一件事。
 
“在2003年数据共享刚启动时,对于数据资源参建单位来说,二十来万元的课题经费,就是很大一笔钱了,但现在情况已大为不同。”孙九林说,在有限经费支持的情况下,用户的需求却越来越多,服务质量考核也越来越严。
 
作为基础性、公益性、长期性的科学数据共享工作,应当建设一支稳定的人才队伍,也是多位专家的共识。
 
科技部基础司原副司长腾绵震指出,数据工作与纯作基础研究发论文不一样,产出效果也不一样,应从评价体系方面有所考虑,对数据共享人才队伍建设给予更多的政策支持。
 
孙九林认为,数据共享工作不仅要服务科学研究,还要加强对社会经济建设、企业创新、人才培养的服务;要面向不同层面的用户,进一步整合和更新数据资源;要不断探索从数据到软件工具、信息知识的共享;要不断优化、提升网络服务平台的性能和功能,提供更快捷、更安全的数据共享服务。
 
尹岭则告诉记者,他们正在探索跨学科、跨领域数据资源整合和共享服务。“比如,利用气象、环境和发病数据,分析气象和环境变化对急性病发生和慢性病复发的影响,以提供人群气象相关性疾病发生预测和预防服务。”
 
《中国科学报》 (2013-01-10 第1版 要闻)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自然》(20241121出版)一周论文导读 清华这位院士搭建了一座室外地质博物园
科学家完整构建火星空间太阳高能粒子能谱 “糖刹车”基因破除番茄产量与品质悖论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