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史俊庭 赵何晶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2-9-24 8:04:43
选择字号:
让恼人的黄河泥沙变废为宝
 
■史俊庭 赵何晶
 
未来9年,陕北地区将建设8000多座拦沙坝,阻截黄河泥沙向下游流失并堆积。
 
这一最新宣布的消息,不过是黄河泥沙让人头疼的一个缩影。
 
但现在,在科学家的努力下,恼人的黄河泥沙很可能变废为宝,造福人类。
 
改变治沙思路
 
事实上,数千年来,除与泥沙危害斗争,人们一直在不断尝试处理和利用泥沙,尤其是人民治黄以来,黄河水利委员会(以下简称黄委)在泥沙利用上更是取得了很多非常宝贵的经验,如淤田造地、烧淤泥砖、淤背固堤等实践。
 
统计资料显示,黄河上水库的淤积速度之快、淤积量或者说需要处理的泥沙量之大令世人震惊。
 
中国工程院院士韩其为曾粗略为黄河泥沙算过一笔账:如果把三门峡水库淤积的泥沙放到黄河下游,河道将平均抬高3米多。
 
如此之大的泥沙量,其实蕴藏着巨大的利用价值。多年跟黄河泥沙打交道的黄委黄河水利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江恩慧告诉《中国科学报》:“如果同时把水库中的泥沙抽出来直接送往所需地,为我所用,就能一举两得。”
 
将黄河泥沙作为资源加以利用,黄河水利科学研究院院长时明立表示:“这是解决水库淤积的根本对策,我们要建立泥沙处理与利用有机结合的良性循环机制,从而实现长期减淤的目的。”
 
近几年,河南中原经济区、山东半岛蓝色海洋经济区和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等区域相继进入起步实施阶段。基础性建设和各种产业发展迅速,均提高了对黄河泥沙资源的需求量。2012年1月,河南省长郭庚茂和黄委主任陈小江分别批示,要求有关部门迅速开展黄河泥沙资源利用的研究工作。4月,河南省发展改革委发函要求进一步推进黄河泥沙资源利用工作的开展。
 
“泥沙的资源性渐渐被人们所认识,并开始应用到社会生产和实践中。”时明立说,“我们相信,这将逐步成为治理黄河的有效途径之一。”
 
建设黄河泥沙科研大平台
 
“黄河泥沙资源利用研究涵盖泥沙工程学、材料学、结构力学、化学、水土保持、土壤学、岩土工程等多门学科,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的边缘课题,研究内容十分广阔,技术难度也很大。”时明立说。
 
陈小江指出,要进一步加强泥沙利用专题研究和规划工作,在泥沙资源利用的系统性、协调性、创新性上下功夫。
 
从社会可持续发展角度出发,将泥沙作为非传统资源加以利用已迫在眉睫,并有望为21至22世纪我国经济发展提供新型、稳定的可接替资源之一。
 
因此,时明立建议提升黄河泥沙研究的战略定位,并进行顶层设计,建成一个大的科研平台。为了更好对黄河泥沙进行资源利用,应在探明黄河下游泥沙资源的具体数量、矿物成分、特性、空间分布情况的基础上,对黄河泥沙资源利用进行规划研究,并制定相应的利用开发规划。
 
而为了治理黄河流域多沙粗沙来源、被称为地球生态“癌症”的砒砂岩,以黄河水利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姚文艺为首的科研团队,已进行了砒砂岩侵蚀岩性机理和原岩改性的预研究,力图将砒砂岩改造成为安全、环保、有效的淤地坝筑坝材料。
 
呼吁多方参与
 
虽然黄河泥沙资源利用研究已取得一些成果,但相对于黄河泥沙资源的进一步综合开发利用,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专家提出,黄河泥沙资源利用亟须建立泥沙资源利用技术推广转化中试基地,集成、示范资源利用技术,形成研发—中试—应用—改进—推广的良性机制。同时,应激活政府主导的市场主体机制,延长产业化链条,提高黄河泥沙的资源性利用。
 
“我们呼吁国家制定优惠政策,采取灵活的机制,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研发,鼓励产学研跨学科研发黄河泥沙资源利用应用技术,并制定相应政策措施,促进科技成果尽快转化为生产力,最终实现泥沙资源的有效利用。”时明立说。
 
同时,“黄河泥沙资源利用的研究工作起步相对较晚,相关机理研究滞后,研究方向分散,缺乏系统性,成果难以推广,还具有一定的盲目性。”时明立告诉《中国科学报》,“我们希望更多的人参与到黄河泥沙资源利用的队伍中来,为泥沙资源利用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中国科学报》 (2012-09-24 A1 要闻)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首张另一星系中的恒星照片出炉 《自然》(20241121出版)一周论文导读
清华这位院士搭建了一座室外地质博物园 科学家完整构建火星空间太阳高能粒子能谱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