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刘晓倩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2-7-5 8:31:47
选择字号:
虽然近几年步入丰水期,但是——
蓝永超研究员:黄河之水多乎哉?不多也!
 
■本报记者 刘晓倩
 
前些年,除非是汛期来水最多的时候,在黄河唯一穿城而过的省会城市兰州,大部分时间总能看到大片裸露的河床。但近几年不一样了,市民们发现,河床里的水悄悄多了起来。
 
黄河上游步入丰水期
 
“经历了始于上世纪80年代末长达10余年的枯水期后,从2003年起,黄河上游天然来水开始逐步回升,径流量正在逐年增加,近几年已步入丰水时期。”近日,中科院寒旱所研究员蓝永超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如此表示。
 
根据反映黄河上游天然来水状况的唐乃亥水文断面的最新观测数据,黄河上游主要产流区唐乃亥以上流域天然来水量今年1月同比增加37.5%,2月同比增加45.3%;1至5月,平均增加42.3%;预计6至9月来水量仍将偏丰一至两成的可能性很大。
 
记者从黄河水利委员会获悉,黄河上游水量的增加缓解了中下游地区的旱情。6月中旬以来,河南、山东已引黄河水11.22亿立方米。
 
“黄河之水天上来”
 
其实,从上个世纪50年代有观测数据以来,尤其是上个世纪80年代末以来,黄河上游来水量本来是持续减少的。蓝永超介绍说,2002年更是到达了历史最低点——当年的平均流量竟不足正常年份的一半。
 
缩减了一半的黄河径流量缘何“起死回生”?影响黄河径流量的因素都有哪些?
 
“黄河之水天上来。”蓝永超说,影响黄河径流量变化的最重要因素是降水。
 
黄河流域天然径流量的三分之一以上来自唐乃亥以上的河源区,该区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青海省境内。从河源区降水的年代际变化过程来看,上个世纪60年代、80年代为多雨期,70年代与多年均值持平,50年代与90年代为少雨期。从2003年开始,黄河河源区步入多雨时期,年均值已超过多年均值,这直接导致黄河径流量的增加。
 
除了“天上的来水”,冰川融水、永久冻土的冻融、人类活动,甚至鼠害都是影响黄河径流量的因素。“但是由于河源区位于青藏高原,地势高寒,地广人稀,人类活动对径流影响相对较小,对河源区径流起主导作用的还是自然因素,即气候的变化。”蓝永超说。
 
水资源供需矛盾仍然严峻
 
作为我国西北和华北地区最大的供水水源,黄河以占全国2%的河川径流量,承担着全国15%的耕地面积的灌溉任务和12%的人口的供水任务。
 
记者从黄河水利委员会获悉,虽然黄河上游径流量近年显著偏丰,但由于近期黄河中下游地区降水偏少,旱情仍持续发展。为此,相关部门调度水库,敞开引灌,全力供应,支援中下游地区抗旱。
 
6月份,刘家峡水库下泄流量增加至1400立方米每秒,比年度调度计划增加了250立方米每秒;汛前小浪底水库调水调沙方案中,统筹协调了输沙和下游引黄用水需求,并充分考虑下游抗旱用水增加较多的情况,实时调整了小浪底和西霞院水库泄流过程。此外,黄河水利委员会还按计划增加了中下游夏播抗旱用水。自6月中旬以来,山东、河南引黄水量达到黄河统一调度以来的历史同期最高水平。
 
蓝永超强调说,由于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气温将持续上升,而降水变化存在很大不确定性,并且气温上升导致的蒸发量增加在很大程度上抵消了降水增量对径流的补给。因此,“河源区径流未来的变化难以确定,同时水资源需求不断增加,未来黄河流域水资源形势将依然紧张”。
 
在蓝永超看来,只有加快黄河源区的综合治理,实施南水北调西线工程,才能从根本上缓解黄河水资源供需矛盾。
 
《中国科学报》 (2012-07-05 A4 综合)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自然》(20241121出版)一周论文导读 清华这位院士搭建了一座室外地质博物园
科学家完整构建火星空间太阳高能粒子能谱 “糖刹车”基因破除番茄产量与品质悖论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