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孙爱民 潘希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2-5-21 9:19:42
选择字号:
北京 研究生论坛:不是“大腕”的主角
 
■实习生 孙爱民 本报记者 潘希
 
焦建琴用流畅的英语讲解着PPT,与此前发表获奖感言时相比,她自信了很多,语速也快了很多。
 
二十分钟的讲解过后,观众席中举起了数十只手臂。焦建琴一一回答提问者关于研究方法、实验过程、实验小白鼠的种类等问题。为控制时间,主持人不得不限制了问题的个数,但台下提问的热情仍没有减退,有的听众还站起来喊道:“我还有问题!”
 
这一幕发生在第七届北京 研究生论坛现场。主讲人焦建琴既不是学术“大腕”,也不是“海归”,她是中科院动物所的一名博士生,是此次论坛的12位主讲人之一。
 
与一般的学术会议或论坛不同,12位报告人全部是清一色的学生。他们来自中国科学院所属研究所、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 研究所等单位。
 
这些来自研究所和高校的研究生主讲人,是论坛参会者眼中的学术“大腕”。“他们的研究很高端,成果都发表在国际核心期刊上,是我们学生中的‘牛人’。”中科院生物物理所的一名学生向《中国科学报》记者表示。
 
从2004年第一届开始,北京 研究生论坛一直沿袭研究生主讲的传统。与往届不同的是,此次论坛同时颁发了中国科学院“北京 院杰出研究生”等奖项,焦建琴便是获奖人之一。
 
“去年,我作为观众参加过这个论坛,当时没想到自己也有机会像今天这样主讲报告,更没想到会获奖。”焦建琴告诉《中国科学报》,“没有导师,没有同行,没有评审,纯粹是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学术交流,更加平等,交流也更加的顺畅、无障碍。”
 
与焦建琴有同样感受的,还有来自清华大学 学院的博士生张旭。张旭的报告在听众中反响很大,多位报告人也表示他的学风很严谨,讲座通俗易懂。
 
“我们的学术合作一般局限于校内,这种跨所、跨学校的合作机会并不多。”张旭很看重此次论坛,在茶歇之余也不停地与其他报告人交流研究心得。很多主讲人利用这短短的二十分钟茶歇来交流科研与求学心得。
 
在谈到参加论坛的收获时,张旭表示,通过作报告可以相互了解大家都在做什么,同学们的提问也会涉及一些热门的话题,“其他领域的问题我不是特别懂,但是多交流之后便会擦出一些火花,会有一些新的想法”。
 
“为研究生建立交流的平台,这就是论坛的宗旨,论坛的主角就是学生。同时,论坛已由初期的研究院所官方主办逐渐实现了学生自主管理。”中科院北京 研究院院长康乐说。
 
康乐表示,学院为学生的学术交流提供坚实的后盾,希望研究生能实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实现。“与北京 论坛不同,学生的论坛我们不会限制讨论的主题,真正实现学生的自由交流。”康乐告诉《中国科学报》。
 
谈到未来的发展,康乐表示,论坛以后会进一步扩大规模,“这种跨校、跨单位的交流以后会超越学术,扩展到就业等主题”。
 
《中国科学报》 (2012-05-21 A4 综合)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这场赛事探索自动驾驶的“最后一公里” 首张另一星系中的恒星照片出炉
《自然》(20241121出版)一周论文导读 清华这位院士搭建了一座室外地质博物园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