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朱广清 陆琦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2-5-14 8:43:32
选择字号:
防灾减灾须举全民和市场之力
第三届综合防灾减灾与可持续发展论坛在京举办
 
■本报记者 朱广清 陆琦
 
“如今,我们的地球环境已不同于第四纪全新世人类诞生之初的原生态,巨灾在世界各地频频发生,由此我们称当今时代为‘人类世’。”
 
在我国第四个“防灾减灾日”来临之际,国家减灾委专家委员会近日在京举办第三届综合防灾减灾与可持续发展论坛。
 
论坛上,国家减灾委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师范大学常务副校长史培军作如上表述。他同时提出,如果地球指标超过自然界临界,那么大自然将会产生更多的极端事件。
 
从举国救灾向举国减灾转变
 
1976年,唐山发生里氏7.8级地震,造成24.2万人遇难,导致经济损失133亿元。2008年,汶川发生里氏8.0级地震,遇难人口达到8.7万人,直接经济损失8523亿元。
 
对此,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郑功成认为,我国巨灾风险防御能力不足,亟待将综合防灾减灾纳入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
 
据了解,目前,我国确定了综合防灾减灾“3步走”战略及目标任务:第一步,2013~2020年,遏制灾害问题持续恶化势头,实现局部有所改善;第二步,2021~2030年,中国特色防灾减灾制度走向定型、稳定,综合防灾减灾能力达到发达国家现有水平;第三步,从2031年到本世纪中叶,综合防灾减灾能力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并对全球灾害治理作出重要贡献。
 
郑功成强调,围绕该战略目标,有必要尽快实现三个转变,即尽快从减轻灾害损失向减少灾害风险转变;尽快从举国救灾向举国减灾转变;尽快从提高防灾减灾单项能力向综合能力转变。
 
史培军认为,当今,国际防灾减灾呈现一种新趋势,即从单一灾害风险防御向综合灾害风险防御转变;从减轻灾害风险向转移灾害风险转变;由国家减灾向区域和全球减灾转变;由适应灾害风险向提高减灾能力转变。
 
“建立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防灾减灾体系及全面提高综合防灾减灾能力,是全球防灾减灾的总体趋势。”史培军表示。
 
藏救灾能力于市场
 
大多数国家在一次大地震之后,用两年的时间即可基本建立起本国地震保险制度,而我国汶川地震发生已近4年,亟须在巨灾保险方面积极行动起来。
 
为此,中国人民财产保险公司执行副总裁王和认为,我国巨灾风险不容乐观,需要建立一个更加科学、全面和高效的巨灾风险管理体系。
 
王和说,我国巨灾风险管理的举国体制曾作出过独特的历史贡献,面向未来,当与时俱进。
 
“新时期举国体制的新内涵,不再仅仅是举政府和财政之力,还应举全民和市场之力。其意义在于培育国民风险意识,建立市场化机制,规范和完善社会化积累的长效机制,最大程度地实现藏救灾能力于市场,藏重建能力于民。”
 
王和认为,巨灾保险是实现新举国体制的重要载体,应将其纳入国家巨灾风险管理的整体战略,并成为其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巨灾保险制度建设过程中,政府主导、政策推动是必要前提,财政资源投入是必要条件。不过,这种投入是建立市场化机制的“引子”,是实现从逐步减少投入到最终不投入的必要阶段。
 
“希望不要等下一次巨灾发生之后,再讨论巨灾保险制度建设问题。”王和说。
 
《中国科学报》 (2012-05-14 A4 综合)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首张另一星系中的恒星照片出炉 《自然》(20241121出版)一周论文导读
清华这位院士搭建了一座室外地质博物园 科学家完整构建火星空间太阳高能粒子能谱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