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巧玲 来源: 中国科学报发布时间:2012-5-4 8:43:36
选择字号: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吴曼青团队:创新雷达奇迹
■本报记者 张巧玲
2011年,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第三十八研究所又递交了一份科技创新的完美“答卷”。
某重大雷达技术从体制到关键技术、从部件到系统,皆实现了多项自主创新;某型雷达,在试验期间成功观测到“天宫—神八”对接和分离;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魂芯一号”,打破了国外高端数字信号处理芯片对我国高性能计算机领域的垄断……
“我们每年都要评出十件大事。”中国工程院院士吴曼青笑着说。
作为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第三十八研究所所长,吴曼青带领其团队,在中国雷达技术创新发展的道路上开创了一系列科技创新奇迹。
科技创新只为“国”
“三十八所是军工电子国家队,必须将国家需求、国家利益、国家目标放在第一位。”吴曼青时常这样告诫自己的团队。
吴曼青说,要当国家人、成国家事,用国家需求牵引三十八所的科技创新。
我军某重大装备的研制,在技术引进上遭受了重重阻挠。2002年,吴曼青团队攻克了一系列技术难关,成功研制了中国第一部该型装备,改变了我国在该型装备发展上长期受制于人的局面;随后吴曼青又率先提出采用全新体制的新思路,并部署团队进行了关键技术攻关,最终他们实现了从芯片到系统的全面创新,使我国该项雷达技术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并将发展该型装备的主动权,牢牢掌握在中国人自己手中。
“只有将归宿定位到国家需要上,与时代同呼吸,与国家共命运,技术创新才能迸发出最大的活力,获得奔腾不息的生命源泉。”吴曼青说。
吴曼青和他的团队始终坚持将中国在雷达技术方面的空白点、薄弱点作为三十八所的科技创新布局新方向。
2008年汶川大地震期间,搜寻邱光华失事直升机组一度陷入困境。吴曼青毫不犹豫地接受了搜寻任务,带领团队,利用雷达成像5700公里,确定了三个疑似点,经相互印证确认了一个高度疑似点,指挥部据此成功找到失事直升机,打破了西方国家断定中国人利用技术手段是找不到的论断。
由于技术手段匮乏,我国西部大部分地区长期处于无高精度地图的状况。
2008年,我国试图引进雷达测土系统,却遭到拒绝。吴曼青团队主动请缨,仅用一年多的时间,成功研制了我国首套机载雷达测图系统。该系统投入使用后,先后获取中国西部横断山脉11万平方公里雷达影像,填补了该地区地图空白,使我国成为世界上少数几个掌握雷达测绘技术的国家之一。
2009年国庆六十周年阅兵式上,三十八所提供了4型18部装备,是受检阅装备型号最多的单位之一。
“创”字开路 军民融合
“科技创新,要在思想上领先一步、方法上率先一步、事件上抢先一步。”这是吴曼青对科技创新的体会和总结。
20世纪90年代中期,吴曼青在成功试验的基础上,率先提出“数字阵列雷达”概念,并带领团队成功研制了国内第一个数字T/R组建及国内首个数字阵列雷达试验系统。2003年,吴曼青和他的团队又利用这项技术发展了一种新的三坐标雷达体制,研制成功的机动式三坐标雷达被誉为我国地面情报雷达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里程碑式产品,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该体制与技术已应用于多种型号产品,使我国地面情报雷达一举迈进国际先进行列。
“雷达技术的发展不能仅仅局限于突破本身,而是要宣召更丰富的平台,发挥雷达更大的功用。”吴曼青说。
吴曼青将目光瞄准了浮空平台。
2003年,三十八所从市场上整体引进了一个成熟的浮空器研发团队。很快,这个团队先后研发了包括国内第一个定型浮空器产品在内的系列产品,填补了国内相关领域的空白,部分产品先后在北京奥运、上海世博和广州亚运期间出色完成重点安保任务。
在不断推进科技创新的过程中,吴曼青认识到,只有坚定贯彻国家“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方针,加速技术向产业的转化,科技创新才能获得持续不断的动力。
2004年,三十八所控股的安徽四创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成功上市,被誉为“中国雷达第一股”,吴曼青团队取得的一系列技术开始在这个平台上进行转化、集成,进而发展成产业。
与此同时,他们瞄准国际公共安全核心技术和前沿科技,取得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公共安全技术产品和装备,获得专利授权50多项,其中发明专利20多项,欧美专利2项,多个项目入围“863”等科技项目计划。推动十多项科技成果实现产业转化。
“2011年,我所产业收入突破20亿元。”吴曼青告诉记者。
《中国科学报》 (2012-05-04 A1 要闻)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大规模调查揭示万余种食物相关微生物 科学家揭示超铁元素核合成新机制
6000年古迹揭示石器时代建筑者的工程智慧 森林可持续经营:给陆地碳汇扩容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