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力挽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2-4-19 9:43:18
选择字号:
时评:大学生因何热捧“酱油课”
 
■力挽
 
近日,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的一份调查显示,近九成(87.9%)的人坦言当前“酱油课”颇受大学生追捧——这类“逃课安全、易拿学分”的“酱油课”竟然成了香饽饽,手不快的学生在网上选课系统中根本选修不上,大学俨然成了文凭派发机构。
 
固然,大学生热捧“酱油课”很大一方面是受社会浮躁风气的侵扰。然而,片面强调社会风气影响和学生自身浮躁显然有失公允。适应社会和学生需求的课程数量过少,大学教师角色的缺位、错位,也是造成大学生选择“酱油课”不容忽视的重要原因——没有“打酱油”的老师,何来“打酱油”的学生?
 
当下,大学校园当中,教学态度不够端正,忙于科研项目、忙于发表论文评奖,无暇顾及一线教学工作的大有人在,一些大学教师在专心教书育人还是拼抢科研项目、发表论文的利益选择中,毫不犹豫地把大学人才培养的根本任务抛之脑后,即使走上课堂也是疲于应付、“无心恋战”,于是“酱油课”的诞生也就成了一种必然。
 
从深层次来讲,“酱油课”受欢迎更暴露出大学激励评价机制的失范。众所周知,当前大学激励评价更倾向于用科研和学术对教师进行评价,教学工作只是基本要求,而非关键评判标准。拥有多少科研成果,发表多少论文已经成为评价教师的核心,也成为评选先进、发放奖励津贴的标准。这在某种程度上已经严重偏离了大学人才培养的根本任务。
 
显然,大学生选择“酱油课”不利于其成长成才,大学更应引起重视,从中反思。教育以育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办学以人才为本,以教师为主体。大学只有紧紧抓住这两个主体,从制度层面作好顶层设计,铲除大学功利化的激励评价模式土壤,才能还原大学本真,使大学回归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文化传承与创新相互协调发展的轨道上来,才能使“打酱油”的老师遁于无形,“酱油课”也才会真正没有市场。
 
《中国科学报》 (2012-04-19 A1 要闻)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首张另一星系中的恒星照片出炉 《自然》(20241121出版)一周论文导读
清华这位院士搭建了一座室外地质博物园 科学家完整构建火星空间太阳高能粒子能谱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