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亚抗药性疟疾的根源
研究人员在恶性疟原虫——这是一种主要的疟疾寄生虫——的某个染色体上发现了一个特定区域,该区域可帮助解释这种在东南亚的寄生虫是如何对目前这一代的以青蒿素为基础的药物产生抗药性的。目前,以青蒿素为基础的组合疗法几乎代表了所有疟疾流行国家中的第一线的治疗方法。但是,对这些治疗的抗药性的出现最近已经在柬埔寨西部和泰国西部得到证实。这一“治疗延迟”意味着在该地区的以青蒿素为基础的治疗从宿主体内清除疟原虫的速度要比其他地区缓慢。因此,Ian Cheeseman及其同事们对取自那2个国家及老挝的91个恶性疟原虫的基因组进行了测序,在老挝,对最新的以青蒿素为基础的药物的抗药性还没有出现。在分析了结果之后,他们发现恶性疟原虫基因组的33个区域似乎受到了青蒿素耐药性的强力选择。在进行更为仔细的观察之后,研究人员能够将这一热点的范围缩窄至遍及35000个碱基对的第13号染色体上的7个特定的基因。据Cheeseman及其同事们披露,这一特定的染色体部分可解释所观察到的恶性疟原虫在东南亚清除速率降低现象中的35%。研究人员还注意到,13号染色体上的这些基因中有3个基因会根据寄生虫进入何种生命周期的阶段而有不同的表达。
“一鸟在手”与“二鸟在林”
大脑如何作出抉择?研究人员发现了支持觅食行为的一种大脑活动形式。觅食中的动物必须决定是在遇到食物时就选择该食物,还是继续寻找以期更好的食物会出现。这与在所有选项同时存在时从中进行挑选不同,而这却是在大多数有关人类决策的研究中要求受试者去做的。Nils Kolling及其在英国的同事们设计了一项实验,在该实验中,人类志愿者在作出觅食类型的决定的同时他们的大脑活动也受到监测。他们发现,一个叫做背侧前扣带回皮层的区域会提供持续性的环境丰富信号——换言之,它会追踪“林中有什么”与“手中有什么”的相对价值。这种类型的脑信号是由觅食理论所预计的,但不是由神经经济学或反应冲突理论所预计的。研究人员还分析了另一区域——即腹内侧前额叶皮层的脑活动,人们认为该区域也促成了决策过程。他们发现,这一区域缺乏任何与觅食有关的信号,相反,其反映的是个体的定义明确的选择价值。
一种土生土长的修复软骨的方法
据一项新的研究报告,一种叫做kartogenin的小分子可在小鼠中刺激软骨的再生。这些发现提示,该分子可以成为一种针对骨关节炎的新的以药物为基础的疗法;骨关节炎是一种以慢性关节疼痛和能力丧失为特征的普遍的退行性关节疾病。位于健康和有病关节中的间充质干细胞是多能成体干细胞,它们有分化成为各种细胞类型的能力,人们怀疑其参与软骨的修复。Kristen Johnson及其同事们对间充质干细胞进行了一个化学筛检并发现一个叫做kartogenin的小分子,它可通过诱使间充质干细胞转变成为软骨细胞(该细胞在软骨中被发现)而促进软骨的产生。当给有骨关节炎样症状的小鼠局部施予kartogenin,可触发其体内的软骨的发育。该分子是通过中断被称为细丝蛋白A和CBF beta这两个蛋白之间的相互作用而起作用的,而其结果是该分子控制了在肌肉骨骼发育中起到关键性作用的一个蛋白家族的表达。
亚太地区科学发展
世界各地的科研人员仍然在作出重要的科学发现,但最引人注目的新发展似乎是以亚太地区为中心的。鉴于亚太国家间最近在经济合作上的快速增加——例如在中国、韩国、新加坡和中国台湾之间贸易的增加——研究人员呼吁作出即刻的、协调性努力以增进世界在该地区中的科学合作。在本周的一则《政策论坛》中,Stephen Toope及其同事们讨论了亚太地区的各机构、投资方、大学和重点企业集团可以携起手来支持这一国际性合作的某些方法。这些作者讨论了一种跨越国界和语言障碍的,可允许人员、理念和经验自由流动的“创新生态体系”的理念。受到全球知识倡议和麻省理工学院的开放课程平台的提示,Toope及其同事们就这一亚太科学合作将如何开展提出了建议。他们提出,这种跨国合作可引导科学研究产生更大的影响力并节省资金,因为它可以减少该亚太地区设备和专业知识的重复。
(本栏目文章由美国科学促进会独家提供)
《中国科学报》 (2012-04-16 A2 国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