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巧玲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2-3-17 9:33:50
选择字号:
潘云鹤:探寻培养乔布斯的“中国模式”

 
■本报记者 张巧玲
 
当前,中国的制造业规模已居世界第三,电子信息产业规模居世界第二,有几百种产品产量位居世界第一,中国却依旧没有出现自己的Windows和iPad;每年中国培养的工程人才规模已远超美、日,却依然找不出中国的比尔·盖茨和乔布斯。
 
“中国已步入新型工业化发展阶段,当务之急是要尽快通过推动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的培养,提升企业的创新能力和新型工业化发展的步伐。”中国工程院常务副院长潘云鹤接受《中国科学报》专访时说。
 
人才缺乏制约工业化发展
 
“从总体上看,我国工程科技人才的问题已不是‘量’,而是‘质’,主要是缺乏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潘云鹤认为。
 
目前,我国工业化发展已转入新型工业化发展阶段。这一阶段不能再靠传统的“量”的增加方式来推进工业化发展。“所谓‘量’的提高,主要是通过大量低水平生产、污染环境、消耗资源及低工资的方式来推进工业化的发展。”潘云鹤介绍。
 
近年来,我国已提出,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
 
“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要靠‘质’的提升,走一条对环境更加友好、能源资源消耗更少的工业发展道路。”潘云鹤说,走这条路的关键就是要依靠新的知识,培育一批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
 
究竟何谓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
 
“最典型的代表就是爱迪生、比尔·盖茨、乔布斯等。”潘云鹤说,“他们既有一定的工程专业科研水平,又具有发展战略性眼光,其思想不仅能专,而且能博、新、远,从而能创造新的市场需求。”
 
美国工程院提出,面向2020年的工程师必须具备的关键特征是具备分析能力、实践经验、创造力、沟通能力、商务与管理能力、伦理道德、终身学习能力等。
 
潘云鹤指出,受重“士”重“农”、轻“工”轻“商”的传统文化观念影响,工程科技仍未受到足够重视。工程科技优秀人才的缺口依然在加大,而创新性工程科技人才的缺乏大大制约了企业创新能力的提升,也制约了新型工业发展的步伐。
 
探寻“中国模式”
 
“事实上比尔·盖茨和乔布斯是叛逆了美国大学的正统培养模式才成长起来的。”潘云鹤说。
 
相比美国,德国和日本的工程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是为受市场驱动的专业生产培养技术人才,他们主要从事从底往上的技术工作。这种模式培养的是大量战术性技术人才。
 
潘云鹤认为,无论苏联模式、美国模式还是欧洲模式,都仅部分符合中国当前社会经济发展需求,“我们还迫切需要根据实际需求,拓展自己的工程科技人才培养模式”。
 
“如何培养具有商业意识的工程师?如何培养具有科技创新能力的企业家?如何培养能将多种技术和文化集成创新成产品的设计师和工程师?这些都值得探索。”
 
“中国亟须加快工程教育改革。”潘云鹤指出,工程科技人才培养应注重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同时交叉学科也很重要,因为工程科技人才应善于将多种学科的知识综合在一起形成一种新的知识,“即使他自己不能提出新的发明,但是能把很多发明综合成一个新的产品,从而开辟一个新的市场”。
 
“应允许、推动大量年轻的工程科技人员去开拓市场、创办企业。”潘云鹤说。
 
各部门联动
 
2010年6月,教育部正式启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工程科技人才的培养已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且正逐步开展启动相关工作。”潘云鹤介绍。
 
例如,中国工程院专设教育委员会,围绕工程科技人才的培养问题开展相关咨询研究。2009年,工程院启动600万元的项目进行“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的培养与研究”。2010年,工程院与教育部设立联合基金,每年各出300万元,开展工程科技人才方面的研究课题,旨在推动中国高等教育中关于工程科技人才培养方面的改革工作。2011年,工程院与人社部联合启动“在职工程师创新能力的培养研究”项目。
 
“希望通过这些方式使中国的工业化走得更快一些。”潘云鹤同时还建议,中国应设立工程科技创新基金。
 
潘云鹤认为,当前发展工程科技要走出只依靠企业的误区,现阶段企业的研究力量仍十分薄弱,必须将政府主导,大学、科研机构和企业充分结合起来协同创新,才能真正推动工程科技的发展。
 
《中国科学报》 (2012-03-17 A1 要闻)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自然》(20241121出版)一周论文导读 清华这位院士搭建了一座室外地质博物园
科学家完整构建火星空间太阳高能粒子能谱 “糖刹车”基因破除番茄产量与品质悖论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