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朱建华 来源:长江日报 发布时间:2012-3-1 10:41:11
选择字号:
赵梓森院士:创新不一定要有高深知识但要有创见

中国“光纤之父”赵梓森院士在华中科技大学演讲。 陈汉彪 摄

●父亲不抽烟、不喝酒,给子女带来好习惯。家庭对子女有深刻的影响。
●单纯依靠大学,水平不会高。我每天学习,几十年下来水平就很高了。
●条件差,不要紧,努力工作,做出成绩使领导相信会成功,便会得到支持。
●创新不一定要有很高深的知识,但要有创见。
●在平凡的事物中,可能有意想不到的创新。
●让儿童有更多自由的时间和空间。
●要热爱自己的专业,专业比名牌学校更重要。
“一旦迷恋,便废寝忘食,只有这样才能成功。‘发烧友’适合搞创新!”2月28日,武汉精神代言人进高校活动走进华中科技大学,热情的学子打出“武汉精神进校园,奏响时代最强音”的条幅,欢迎市政府参事、中国“光纤之父”赵梓森院士。
“我的童年,有些你们参考不了。”80岁的赵梓森,精神矍铄,一上台就把现场的“90后”大学生逗笑了。
他说,自己7个月大就生了出来,属于早产。出生时,头发也没有,身体很小,差点活不成。初中时,暑假一天到晚踢足球的爱好,让他身体变好了。
回忆这段经历时,旁边大屏幕的PPT上,插入了一段少年踢足球的动画画面。得知这是赵老自己动手制作的,不少学生赞叹他“真潮”。
赵梓森最初读的是浙江大学农业化学专业。因不感兴趣,他退学后重考,选择了电信专业。他用自己的经历说明:“专业比学校更重要。”
【谈事业】
为做实验,曾中毒
赵梓森大学毕业后来到武汉,从1954年起一直在汉工作。
工作后他发现,大学没学到什么。于是,每天坚持自学,“3年自学水平达到了研究生”。
1966年,当高锟提出“玻璃丝可通信”时,大多数人不信。赵梓森却意识到:光纤通信可能会引发一场通信技术的革命。2009年,高锟获得诺贝尔奖。
1976年,赵梓森和同事们拉制出我国第一根光纤样品,这也为他后来赢得了中国“光纤之父”的称谓。他回忆,为做实验而中毒被送到医院抢救,遭遇多次氢气爆炸。
令赵梓森自豪的是:我国通信网中,每8到9公里光缆中就有1公里出自武汉邮科院,该院研发的通信基础元器件国际市场排名第5位。
【话创新】
“发烧友”,适合搞创新
“你们是年轻人,希望你们能创新。”他说,要成为创新人才,要有创新的性格和创新的思维。“发烧友”适合搞创新,不人云亦云,敢于提出个人看法,有时还需要奇思异想。赵梓森回忆,自己最初捣鼓光纤时,就有人讥讽他是“异想天开”。
给钱包装上GPS,给鞋子装上发电装备,把沙发做成地毯……这位“潮老头”展示的身边创新案例,让大学生很意外,也很兴奋。“我们要赶上发达国家,需要有更多的具有创新思维的青年,你们是国家未来的希望”。他说,创新精神应主要在儿童时代培养,但现在的青少年被作业和考试“框死了”。
【链接】
“进校园”活动与高端讲座联姻
中国“光纤之父”赵梓森院士领衔主讲的武汉精神代言人进高校讲座,同时也是华中科技大学第158期“科学精神与实践”系列讲座。这是武汉精神代言人进校园启动以来,首次与高端讲座“联姻”。
遭遇犀利提问:
本科生如何具体创新
“您刚才谈到的创新太‘空’了。对我们本科生而言,能否具体点?”互动环节,赵梓森院士遭遇一名男生“犀利”提问。
这位男生提问没用话筒,以至于他问完了,赵老没听到。听清楚问题后,他答复:本科生虽然被天天上课给“框”住了,但可以带着求知、寻找问题的方式进行学习,甚至怀疑。为什么会是这样?可不可能是那样?老师讲的是否有道理?用这种方式学习,相信能培养出创新的能力。
有学生对光纤通信未来的发展比较感兴趣,提问:经历泡沫之后,是否会遭遇瓶颈?赵梓森认为,光纤通信技术已经很成熟了,面临供不应求的发展态势。中国很多农村还没有光纤,市场很大。光纤到户也有很大的市场。将来家家户户要看高清电视,会推动光纤到户的发展,目前光纤到户产生的费用还比较高。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3颗火山玻璃珠证明月球1.2亿年前仍活着 实验室培养干细胞或成为癌症治疗突破点
大规模调查揭示万余种食物相关微生物 科学家揭示超铁元素核合成新机制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