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鲁伟 通讯员万霞 张雯怡)2月13日,《自然—遗传学》杂志在线发表了华中科技大学人类基因组研究中心教授刘静宇和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张学团队的最新研究成果。他们在颅内钙化疾病研究中取得新突破,成功揭秘了特发性基底节钙化疾病的“罪魁祸首”。
据介绍,特发性基底节钙化(IBGC)是一种先天性神经系统锥体外系疾病,1850年被首次报道,现俗称Fahr病。基底节钙化常伴随偏头疼、癫痫发作、精神障碍、帕金森、脑梗和痴呆等锥体外系临床症状,使患者苦不堪言。随着CT的广泛应用,关于该病的临床报道越来越多。
在这项最新进展中,研究人员采用传统的定位克隆技术,在7个IBGC疾病家系中发现SLC20A2基因上存在7个突变,其中5种错义突变、1种缺失突变和1种移码突变。通过家系内共分离分析、大样本正常对照验证、单倍型分析等,并结合SLC20A2基因功能研究,刘静宇等人最终成功发现并克隆了IBGC疾病的第一个致病基因SLC20A2。
“我们花了5年左右的时间来确定IBGC疾病的致病基因。”刘静宇说。2010年,刘静宇与张学团队合作,在中国的3个IBGC家系患者中发现了与无机磷跨膜转运相关的SLC20A2基因的3个突变。这些突变分别在各自家系中与IBGC患者共分离,在正常汉族人群中不存在。
为证实SLC20A2基因突变对不同种族背景的人均有致病作用,刘静宇开始在世界范围内寻找更多的样本分析,并在巴西、西班牙的科学家提供的IBGC家系患者中又发现了该基因的4个突变。
刘静宇告诉《中国科学报》:“这7个突变使我们首次在遗传上证明了SLC20A2基因突变是导致IBGC疾病的原因,这也是第一个IBGC疾病的致病基因。”为进一步确认研究结果,他们又与瑞士一位生理学专家合作,进一步从功能上验证SLC20A2突变引起IBGC疾病。
刘静宇表示,IBGC疾病致病基因SLC20A2的成功克隆,表明该病至少是由于无机磷跨膜转运出了问题,这为治疗该病提供了理论基础,同时对提高该疾病的临床诊治水平及药物研发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中国科学报》 (2012-02-16 A4 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