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再好也没有用,学生走一届是一届;科研才是自己的东西。”是一种比较流行的重科研、轻教学的观念。
重科研、轻教学的根本原因是指挥棒的问题,即考评体系。为什么重科研?因为高校教师的晋级、收入、名声、地位多与科研联系在一起。为什么轻教学?因为教学不易量化、较难考评,导致有些高校教学即便有量也无质。
不过,因为各高校的情况不一,重科研、轻教学这个问题应该是各高校自己就能解决的,倒不一定需要教育部来统一硬性规定执行。
清华大学医学院现阶段特别强调教学,给教师计算绩效工资时,教学占了极大的比重。从某一方面说,甚至采取了忽视科研的办法——将教学作为公共服务量列入院系贡献,而科研反而不作为院系贡献。尽管这种“极端”的做法在长远看来并不可取,但在现阶段的确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为了摒弃青年教师中重科研、轻教学的观念,清华大学生命学院和医学院采取了两种方式:规定了独立实验室的PI(学术带头人)的教学量、教学标准,设置专门的教学系列职称。教学系列职称在美国、西欧均有,这部分教师专职教学,晋升完全由教学决定。尽管没有独立实验室,但他们晋升为教学教授后,其收入不亚于走科研教学系列的PI。
我希望,高校的教学考评体系不要走过场。如果考评只是用优良中差显示成绩,没有相应的奖惩机制也是无效的。尤其要注重奖励,而非一味强调惩罚。如果一个院系,教学最好的10人和科研最好的10人在收入上相当,相信很多教师的教学积极性会提高不少。
一定要用考评体系来调动青年教师的积极性,不能仅从教书育人的重要性上强调,要充分利用经济杠杆保障他们的利益。
《中国科学报》 (2012-11-21 第5版 大学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