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鸣 成舸
近期,中南大学启动“湘雅名医”工程,投入1亿元资助百位“名医”开展临床医学研究,首批已有30位入选(名单见本报今日第八版)。此举被国内多家媒体报道,引起广泛关注。
对此,有人叫好,也有人质疑。关注焦点有三:一是什么样的医生能称得上“名医”?二是“名医”能打造出来吗?三是花上亿元巨资的“名医工程”是否值得?
当前,看病难、看病贵依然饱受社会诟病,其中,高素质临床医师不足是症结之一。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逐步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名医不可或缺。然而,名医的产生,既需要自身努力,也需要好的环境。其中,培养医生的医学高等教育机构更是责无旁贷。
不容否认,虽然我国医学教育取得了很大进展,但仍有一些深层次问题需要进一步探索。比如,自本世纪初全国高校“合并浪潮”之后,一批医科院校及其附属医院成了知名大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极具特色的医学高等教育与理工高等教育的培养理念、培养模式如何相容统一,值得探索。
中华医学会会长钟南山曾撰文指出:“一名优秀的临床医生,应该不仅仅医术高明,同时也要成为科研专家!”这在全国临床医师中引起强烈反响。他多次呼吁加大对临床医生科研经费的投入,还提议设立临床科研专项基金,以帮助临床医生获得稳定的科研经费支持。中南大学花一亿元资助“湘雅名医”开展临床医学研究,可谓破题之举。
在培养名医的问题上,中南大学其实有很好的基础。创建于1906年的湘雅医院,培养了以中国现代医学先驱、临床内科学家张孝骞,医学微生物学家汤非凡,细菌病毒学家李振翩等为代表的医学大师和一大批活跃在临床一线的知名医师。是他们成就了“南湘雅北协和”的美誉,以至于孙中山先生为湘雅学生题词“学成致用”,更有毛主席推荐亲友到湘雅医院治病时写道:“湘雅医院诊不好,北京也不见得能诊好。”从这些名医的成长历程可以发现,成为“名医”靠的是医师自身的精湛医技和良好医德,社会需要的是为数众多的名医群体。
“湘雅名医”工程,本质上是一项人才工程,能否成功,人们还在拭目以待。在此过程中,鼓励与质疑均有裨益。有网友评论:“花钱搞学问,比花钱建楼享受好。”科学网一位网友说:“让一切由时间来检验。”对此笔者深表认同。
《中国科学报》 (2012-11-07 A1 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