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郭勉愈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2-1-30 8:12:09
选择字号:
本色丘成桐:一个活着的传奇

 
■本报记者 郭勉愈
 
丘成桐是名满天下的数学家,他26岁便成就了一生的辉煌。几十年来永不停歇的追求,让他的名字在数学界几乎无处不在。在普通人眼里,他就是一个活着的传奇。
 
今年1月3日,丘成桐从台北飞回北京,1月4日他又要飞往英国剑桥大学参加斯蒂芬·霍金的七十寿辰庆祝仪式。在这两次飞行的间隙,《中国科学报》记者在丘成桐位于清华大学数学科学中心的办公室见到了他。
 
62岁的丘成桐身材魁梧,头发已经花白,带着港味的普通话有时候不易听懂。也许是旅途比较疲惫,谈话间,丘成桐拿起办公桌上的一个苹果,向记者道歉后,就大口地吃起来。
 
对于这样一个成名极早的数学家,记者最感兴趣的是他的个性。丘成桐直爽的个性特点十分鲜明,即使是初次接触的人也能感受到。美国《纽约时报》将其称为“数学王国的凯撒大帝”,其中暗含对他个性的概括:不屈不挠,勇往直前。这种个性显然是他成功的重要基石。
 
成长
 
丘成桐1949年生于广东汕头,同年随父母移居香港,在郊区元朗长大。家中有8个兄弟姐妹。父亲的薪水不足糊口,日常还得靠母亲与姊姊们努力织棉、穿塑胶花来帮补家计。在丘成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对他影响至深。
 
丘成桐的父亲丘镇英,1935年从厦门大学经济系毕业,翌年进入日本早稻田大学深造。抗战爆发后回国。1954年秋到香港沙田崇基书院(香港中文大学前身之一)担任哲学教授。
 
那段日子,丘镇英每星期都会在家里举办“讲论会”,与学生们畅谈中外文史,时而孔孟、时而禅宗、时而西方哲学。丘成桐常坐在一边默默地听。这是一种哲学思维训练的启蒙。丘成桐后来说:“事实上,我觉得我在学习了几何以后更深刻地理解了我父亲所研究的哲学。”
 
父亲的影响,丘成桐念念不忘,他在2011年7月岳麓书社重新整理出版丘镇英《西洋哲学史》的后记中写道:“在艰难的生活中,父亲还是极度关心儿女和学生的教育,时常教导我们:做人立志必须以国家为前提。父亲的教导和榜样始终使我不能忘怀。”2005年,丘成桐在香港中文大学以父亲的名字设立“丘镇英基金”,以示对父亲的纪念。
 
1963年,丘镇英因不满当时从教的香江学院埋没青年学生前途的做法,毅然辞职赋闲在家。当时很多朋友认为丘镇英这种决定不识时务,可是直到今天,丘成桐依然认为父亲这种不畏强权的决定是完全正确的。
 
由于心境不好,加上积劳成疾,丘镇英于当年6月猝然离世。父亲去世是丘成桐一生中最大的打击。家中经济顿时陷入困境,在这个过程当中丘成桐体会到了人情的冷暖、世态的炎凉。他在文章中写道:“人情冷暖,此时一一可见,很多以前曾得到父亲大力帮助的亲朋,在我们极度困难时竟然冷眼相看。”家庭的变故让只有14岁的丘成桐一下子成熟了起来。
 
如果说父亲引导了丘成桐的志向,母亲则赋予丘成桐坚毅的个性。当时全家生活极为困难,丘成桐的母亲本打算依靠由她抚养长大的弟弟维持生活,但这位弟弟提议丘成桐兄妹不要念书,去养鸭子。母亲便断然回绝了他的资助。这件事给丘成桐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丘成桐在1992年所写的《怀念母亲》一文中写道:“母亲坚持要供养我们继续读书。母亲的决断令我深受鼓舞。以后不畏强权,建立自己的信心,也是受母亲的影响和熏陶的结果。”
 
当时丘成桐的母亲已经43岁,身体不好,因长期营养不良患有贫血症。但她极力支撑家庭,保证孩子们能够继续念书。丘成桐的母亲还时常规劝与告诫子女不可对做人准则有任何逾越,希望他们将来名留史册。在《怀念母亲》一文中,丘成桐写道:“母亲一辈子的期望,就是要看到我们兄弟姐妹的成长。她不单要我们成长,还要我们有成就,不但要我们有成就,还要我们在历史上留名。”这样的激励,伴随了丘成桐的成长。
 
父亲去世后,丘成桐一直边读书边打短工、做家教,以解决部分生活费及学费。从生活的磨练中丘成桐获得的是韧性和吃苦耐劳的精神。这使他走上数学研究道路以后,能够付出比常人多得多的努力而丝毫不以为苦。
 
丘成桐的学生刘克峰说:“他所付出的辛苦无人能及。他比我们都用功,他也许不比我们更有天才,但是绝对比我们更用功,确实是我们做不到的用功。他做学生的时候,没有音响、没有电视,屋里只有文章,每天就是不停地读文章。”
 
回首早年艰难的成长经历,丘成桐说:“生活的挫折往往还是对人有好处的。就像饥饿,或者折磨,你能够站得住,始终对你是个经验和很重要的磨炼。”这也许就是他个性坚强的原因,也是他在许多问题上敢于直言的原因。
 
当记者问及这一点时,丘成桐坦言,自己最见不得有人耽误青年学子的前程。因自己曾历经艰难,知道青年人成长并拥有自己的一片天空是多么不易,因此对于阻碍青年人成长的一切都毫不留情予以批评。
 
诗文
 
丘成桐的另一个特色是他在中国古代文史方面的深厚修养。古代文学对于他,既是爱好,又是感情的寄托,更是自我表达的方式。
 
丘成桐曾在中国艺术科学院演讲《数学与中国文学的比较》,将两个毫不相关领域的内在规律阐释得鞭辟入里,其深厚的古典文学素养使人们惊叹不已,彻底改变了人们固有的数学家只懂得数字与符号的偏见。
 
丘成桐古文功底的养成其实与少年时的人生遭际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丘成桐10岁时,父亲让他习柳公权的字,念唐诗宋词,背诵古文,还买来《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等,要求丘成桐把书中的诗词背熟。《三国演义》和《水浒传》很快就吸引了丘成桐的兴趣,但《红楼梦》却只看了前几回,就无法继续看下去。
 
14岁时,父亲去世。在巨大的哀伤中,丘成桐重新拿起了《红楼梦》,彼时彼景,让丘成桐对这部悲剧小说产生了共鸣。感情上的巨大波动使丘成桐躲入古典文学的世界寻求安慰。他开始大量阅读和背诵秦汉、六朝的古文,读司马迁的《史记》等,藉此抚平绷紧的心弦。中国古典文学深深影响了丘成桐的气质。
 
大量阅读古籍的另一个结果是,丘成桐对做学问的兴趣忽然变得极为浓厚,义无反顾。“人都有悲哀的时候,有人发愤图强,有人则放弃理想以终其身。”丘成桐说,“立志要做大学问,只不过是一刹那的事,往往感情澎湃,不能自已。”他认为,四十年来,自己研究学问、处世为人、屡败屡进未曾气馁,这种坚持的力量可以追溯到当日感情的突破。
 
那时的丘成桐模仿前人,写了许多古体诗文,可惜今天遗留下来的只有中学毕业时写在同学录上的短文。后来忙于研究数学,只是偶尔写作,一直到1997年才重新开始诗文创作。
 
在2011年9月岳麓书社出版的《丘成桐诗文集》中,共收录丘成桐1997年至今的文章、诗词将近200篇。在该书的序言里,丘成桐写道:“余自中学以还,浸淫古史,又钦佩太史公,其余《战国策》、《汉书》等亦多所涉猎,唐宋古文家标倡文必秦汉,于我心有戚戚焉。余读楚辞、汉赋,至于魏晋南北朝文,既爱当时作品之精丽高雅,遂奋笔习摹。”
 
《丘成桐诗文集》中现代白话文很少,自由体的白话诗也寥寥可数,多数文章为古文或文白参半,诗为古诗、律诗,包括各种献辞、述怀、郊游、赠序等等,所填词为《蝶恋花》、《永遇乐》、《念奴娇》等古词牌,皆工整可观。由此可见,丘成桐所习惯的自我表达方式是传统的,古典的,而非现代的。
 
丘成桐诗歌的代表作如《五十感怀》其二:“三十年前别故土,读书求学在心缘。半生行止承慈教,彩笔描成效大贤。少壮厉蹈名易就,国家蹉跌事难圆。”诗歌境界壮阔,浓缩了丘成桐的人生感慨与理想,也展示了他的诗人情怀。
 
而他在全世界华裔数学家大会上的献辞,也是一篇佳作。这篇文章采用传统的四言、六言句式,其中有“四方学者,同根同心。献明月之章,传不朽之作”、“无愧于先”、“有传于族”等句,显示了他良好的传统文化功底。
 
可以说,中国古典文学决定了丘成桐的人生取向与性格气质。正如他本人所说:做学问要立大志,要懂得放弃一些小题目。这取决于个人气质,而个人气质与文化修养有关。因此加深人文知识的修养对于自然科学家来说极为重要。丘成桐还进一步总结说:任何学术的创新,都要基于文化传统的土壤。一个没有文化的国家,做不了好学问。
 
交游
 
丘成桐做人、做事有一种勇往直前的劲头。这使他在数学领域得以建功立业。但这种毫无迂回的性格也带来不少误解,以致有人说他傲慢、目中无人。
 
对此,他的学生刘克峰这样解释:丘成桐不是傲慢,是直截了当。数学和为人是他衡量你的标准。你数学不好,他不愿意跟你多谈。你做事情不入他的眼,他不愿意搭理你。刘克峰认为丘成桐是真正的君子和真正的数学家。
 
如此看来,丘成桐是以才华和人品作为衡量人和选择朋友的标准。他交往的多是才智过人之士,如陈省身、杨振宁等,其中还包括斯蒂芬·霍金。也许一般人会奇怪,数学家怎么和物理学家成了好朋友?其实丘成桐也是物理学家。
 
爱因斯坦将万有引力归结为扭曲时空的几何。丘成桐在1976年对卡拉比猜想的证明阐明了“万有理论”所要求的十维时空大部分都卷曲起来,消失于现在被称为卡拉比-丘空间的视野之外。三年后,丘成桐又证明了另外一个关于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的重要结果:爱因斯坦方程的任何解都必须具有正能量。从此,丘成桐开始了他跨学科的研究生涯,也因此与斯蒂芬·霍金结成好友。
 
1978年,丘成桐与霍金第一次见面。已经声名远扬的霍金,怀着很大的兴趣,认真倾听了丘成桐解释正在做的爱因斯坦猜想(正质量猜想),这个理论跟霍金的黑洞研究有直接关系。此后开始了两人长达三十多年的友谊。
 
由于对霍金的钦佩,丘成桐两次邀请霍金来中国。他这样描述霍金:“我第一次见到他时,他虽然有残疾,但还可以活动,话也还能讲得出来。10年后再见到他时,他几乎完全不能动了,话也讲不出来。在这样情形下能战胜残疾,进行思考,我觉得这个人有无比的勇气,很值得尊重。他必须有无比的毅力、无比的集中、无比的兴趣才能做自己的学问。他的学问是第一流的,年龄已经七十岁了,这样的年纪还在做很好的学问,我觉得很值得佩服。他很风趣,也很认真,人家请他看的文章他也真的去看,不是马马虎虎敷衍了事。很多身体好的数学家,都没有他这么负责任。他也很有天赋,很多数学家或者物理学家都比不上他。”
 
丘成桐对霍金的评价容易让人想到著名代数几何学家F·博戈莫洛夫对丘成桐的评价:“丘成桐教授毫无疑问是当今世界的领袖数学家之一。每次与他的谈话都会生出一些全新的、了不起的思想或非凡的问题。他是一位勇敢的思想家,永不止步,面对难题知难而上。”从中人们可以看到丘成桐与霍金在不同的光辉与梦想下,有着相似的追求完美的个性。
 
美国《纽约时报》曾刊登过丘成桐的人物报道,标题是《数学界的国王》。这是《纽约时报》历史上篇幅最长的科学家报道。文章这样说:“丘成桐的故事就是展示中国的一个窗口,通过他可以看到一个拥有五千年历史传统的国家,欲与现代科学结合在一起,如果这种交融获得成功,那么最后可能就会重塑世界科技的平衡。”
 
的确,丘成桐是中国与世界交流一个缩影,他有着丰富的内涵。他的身上凝练着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科学与人文等等诸多元素。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与现代科学在他身上和谐地统一起来。
 
在《丘成桐诗文集》的序言中,丘成桐写道:“余生也贫,父母师友,待我之深恩,不可忘。余无父亲,无以知古今德业,无以思来者。余无母亲,无以得哺育,无以至刚强。余无良师,无以知当世之学,无以知所处。余无贤妻,无以安家业,无以固良知。至于兄弟姊妹亲子,手足深情,骨肉连心,一生所宝也。”
 
这可以看做丘成桐在六十多年的岁月中对人情与世事的感悟,对人生的深切认识。
 
人物介绍:
 
丘成桐,1949年出生于广东汕头。1983年获得素有数学诺贝尔奖之称的菲尔茨奖。1979年后,丘成桐把主要精力转向振兴祖国数学事业上,先后创建了香港中文大学数学所、中科院晨兴数学中心、浙江大学数学中心和清华大学数学中心。他是当今世界公认的最著名的国际数学大师之一,被国际数学界公认为四分之一世纪里最有影响的数学家。他现任美国哈佛大学讲座教授、国际顶尖数学杂志《微分几何杂志》主编,所获荣誉还有:瑞士皇家科学院的克雷福特奖、美国国家科学奖、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首批外籍院士、俄罗斯科学院外籍院士、世界华人数学家大会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
 
《中国科学报》 (2012-01-30 B2 人物)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首张另一星系中的恒星照片出炉 《自然》(20241121出版)一周论文导读
清华这位院士搭建了一座室外地质博物园 科学家完整构建火星空间太阳高能粒子能谱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