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好成
临近元旦,在黑龙江省牡丹江市镜泊湖景区,美丽的雾凇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赏。而在距牡丹江不远的哈尔滨,持续几天的阴霾天气也很容易让人感受到,东北的这个冬天离结束还很远。
“今年元旦比前几年都冷些。”潘忠告诉记者。
已是晚上6点多,许多同事已下班回家,准备与家人一起迎接2012年第一天的到来,但身为黑龙江省科学院院长的潘忠还在办公室忙碌着,为1月4日即将召开的黑龙江省科学院工作会议做着准备工作。
“这是历年来最早的一次院工作会议。”潘忠踌躇满志地说:“抢前抓早。国家处于经济结构转型的关键时期,我们科技工作者也该承担更多的责任,尽快行动起来。”
潘忠生于1954年,如今已在黑龙江工作和生活了57个年头。其中的33年青春,他都奉献给了科技事业。“5年科学研究、28年科技管理。到了现在这个年纪,看来我注定要跟科技打一辈子交道了。”
虽然自己是个土生土长的黑龙江人,但祖上闯关东的那种劲头仍然留存在潘忠的身上。刚从黑龙江省科技厅副厅长调任黑龙江省科学院院长不长时间,他便开始筹划一招好棋。
“院长不应只是领导,更要为科研人员做好服务。我们要想办法提高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要让他们工作和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社会尊严。”
本着这个思路,包括工人在内的全院职工2013年年底人均年收入要达到8万元这一目标,被写进了2011年初确定的《黑龙江省科学院创新2020规划》。全院职工人均收入目标被写入发展规划,这在全国还是头一个。
“黑龙江科学院的前身是中科院黑龙江分院。我们这个规划的名称也受到了中科院发展规划的启发。”潘忠说,“一手抓创新、一手抓创业。我们的目标是打造地方大科学院,为区域经济作出显著贡献。”
《中国科学报》 (2012-01-01 A1 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