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好诚 来源:科学网 www.sciencenet.cn 发布时间:2011-10-30 12:01:56
选择字号:
黑龙江省科学院院长:我国科技体制改革并不成功
 
潘忠,黑龙江省科学院院长,曾经在科研一线工作6年、从事科技管理28年。在任黑龙江省科技厅常务副厅长期间,曾就科技成果评奖、科研人员职称评定等政策问题向有关方面提出过多项有价值的咨询建议。
 
以削减科研单位事业费为标志的科技体制改革已进行了20多年,社会各界对改革效果的评价颇有微辞,黑龙江省科学院院长潘忠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直言不讳地指出:我国的科技体制改革并不成功。
 
潘忠谈到,我之所以这样评价科技体制改革,是从实践中得出的结论。其不成功的具体表现有三,一是科研水平下滑、二是科技资源流失严重、三是服务功能弱化。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开发研究院的年度《国际竞争力报告》显示,中国科技竞争力排名在下降,自2000年以来,中国的排位从前30位降到2007年的54位。多年来,我们没有出现世界级的大科学家,一些原本具有世界领先地位的学科和专业也出现了滑坡,“三钱”等大师、大家故去后,国内科技界的泰斗少之又少,甚至出现了学科梯队的断层。虽然中国号称“制造业大国”,汽车产量也居世界前列,GDP总量今年已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然而,从发动机、手机到计算机的核心技术都掌握在外国人手里——制造业被形象地形容为“没心没肺”。
 
这种现象在地方科研院所中的表现尤为突出,黑龙江省科学院从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召开到1990年期间,创造过7年获得9项国家技术发明奖或国家科技进步奖的纪录。但从1997年核减事业费以后,再未获得由黑龙江省科学院担当主角的国家奖励,科技成果储备严重不足。核减事业费以来,科技骨干流失近350多人,仅自动化所的科技骨干就流失过半,达48人。停拨事业费向企业转制迫使院所化整为零,内部各自为战,哪有经费往哪跑,吃了上顿愁下顿。欠发包烧费、医疗费、职工工资时有发生,大部分科技人员囊中羞涩,生活艰辛,根本没有精力去奢谈社会服务。
 
为什么被寄予厚望的科技体制改革会出现今天这种态势?他认为,其中既有政策不配套,急于求成的问题,也有宏观思考缺位以及制度保障缺项的问题。科技人员进入经济建设主战场,应该是科技人员的技术进入市场、为市场服务,而不是以编制身份进入市场。否则容易诱发短视的逐利行为和浮躁的科研心态,造成学科和专业的荒废。事实即是如此,转制后大量的优秀科研人员进高校、进机关,就是鲜有到企业的。黑龙江省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在流失48名科技骨干后,至今还未走出困境。所以,我不主张简单地倡导“科研院所转制成企业”、不主张简单地让众多的科技人员去“领办企业”,特别是不主张让那些有创新潜力的科研人员去搞生产、搞营销,甚至去当官员。再如经费投入问题,尽管我国计划到2020年科研经费占GDP的比例增长到2.5%左右,但经费投入比例仍与美、日、德等发达科技大国有较大差距。在这些原本就少的科技经费中,逐年弱化的还是科研院所。2004年国家统计局的公报显示,企业科技活动经费支出比上年增长了37.4%,高等学校增长25.3%,国有科研院所仅增长了3.7%。拖欠职工医疗费、退休职工工资、设备仪器、实验场所房屋老化等问题接踵出现,哪还有财力和精力搞创新?
 
他深有感触的谈到,科技、教育、医疗体制改革是三十年来改革开放的重点领域。教育体制改革虽有杂音,但为大学带来了丰厚的资金积累;医疗体制改革骂声不绝于耳,但医院和医生无不盆满钵溢;对科技体制改革的议论虽然不多,但大家心里都有数,只是不说罢了,恕我直言,30年来的科技体制改革并不成功。
 
他建议,政府科技主管部门应对科技体制改革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深刻反思,及时制定新的对策,使科研院所的发展早日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首张另一星系中的恒星照片出炉 《自然》(20241121出版)一周论文导读
清华这位院士搭建了一座室外地质博物园 科学家完整构建火星空间太阳高能粒子能谱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