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郑风田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11-9-26 8:15:27
选择字号:
科学时报:请给袁隆平们更多掌声
 
□郑风田
 
中国农业部验收组9月19日公布,袁隆平指导的“Y两优2号”百亩超级杂交稻试验田平均亩产926.6公斤,创中国大面积水稻亩产最高纪录。这项创新,可以说是粮食领域的“高铁”,应该得到社会更多的关注,而袁隆平式的创新英雄和科研人员也应该得到更多的掌声。
 
近些年,创新是一个被说来说去的词语,金融业创新很受社会关注,商业化的社会舆论也对金融精英青睐有加,对埋首于田间地头、实验室中的科研人员却关注不多。然而,相对其他行业的技术创新而言,传统农业创新需要科研人员更加努力工作,放弃更多物质享受,他们的研究更具现实意义。传统农业技术创新,如小麦、玉米和水稻育种取得的进步,不仅会实实在在增加社会财富,还能增强人类社会抗御自然灾难的能力,掀起另一场革命。过去那种忽略传统农业、忽略农业创新的旧思维该打破了。
 
上世纪70年代,罗马俱乐部曾在《增长的极限》中预言,人口会不断增加,而资源相对有限,总有一天人类的资源会达到极限,人类会养不活自己,社会将走向崩溃。但是几十年过去了,人类生活得更好,原因就是不断的技术创新,而农业创新对于提高人类的生存能力无疑起到基础性作用。可见,农业创新有助于稳定社会;放弃农业创新,人类社会的基石将会不再稳定,甚至文明的延续都会陷入风险,应验“增长的极限”式的预言。
 
反观金融创新,则是一种与实体创新不同的创新,对人类总体的财富增加并没有好处。而且,过度进行金融创新、搞虚拟经济,本身就具有很大风险。现在很多中国企业家越来越远离实体,热衷做资本运作,把钱用在炒作上,靠炒房来增值,虽然让自己获得了10倍增值,但人类整体的幸福没有任何提高,到了一定程度就会出现泡沫。美国就是典型的例子,过度的金融创新虽然增加了虚拟财富,却最终因为泡沫破灭而让全球经济步入低谷。
 
由于耕地相对较少,中国的粮食安全一直存在很大问题。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使中国必须思考单位产出,除了袁隆平教授改善粮食品种的努力,农业科研工作者还有各种创新。例如,笔者在寿光考察时发现,为了提高产量,当地让西瓜等瓜果上架,原本匍匐在地上的秧苗被“请上”高达两米的支架,单位面积内的植株数大大增加,总产量因而提高,这种创新同样值得鼓励。与中国相比,欧美国家是主要的国际粮食出口者,他们担心的是粮食太多影响农场主利益,所以一直不鼓励农民种地,对研究高产作物的积极性也不是很高。可见,不断进行各种农业创新,不仅是改善我国粮食问题的有效手段,也是在粮食市场摆脱欧美束缚的重要途径,对它的认识应该上升到战略层面。
 
中国一直有农业创新的传统,唐代时就是世界单产最高的国家,现在一些粮食作物单位面积内的全年产量也超过美国。不过,农业等基础创新今天却成为不受重视、不被追捧的对象,大众媒体和舆论仍然喜欢追捧那些在虚拟经济方面取得成就的英雄,给实体创新的掌声太少了。粮食生产不能靠别人,在水土资源有限的中国,生产更多的粮食是压倒一切的。虚拟经济当然重要,但是只有实体经济作支撑才会发挥作用。袁隆平们所进行的这些关系老百姓口粮安全的技术创新,应该得到更多经费、更多支持。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科学时报》 (2011-09-26 B1 中国生物产业)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首张另一星系中的恒星照片出炉 《自然》(20241121出版)一周论文导读
清华这位院士搭建了一座室外地质博物园 科学家完整构建火星空间太阳高能粒子能谱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