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郭立场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11-9-23 8:18:50
选择字号:
科学时报:培养“适销对路”的人才有多难
 
□郭立场
 
“每天都在技术更新的IT行业,大学里的教材却还是停留在上世纪80年代的水平!”在第三届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德论坛上,中外多名专家炮轰高校应用型学科的教材太滞后,需要在课程设置和培养方式上进行革新。(《扬子晚报》9月22日) 近年来,我国大学人才培养的一个严重缺陷是,人才培养的知识面过于狭窄,“博士不博”一度是坊间议论的焦点。如何加大理论知识贡献的力度,一方面尽可能地把研究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另一方面能培养“适销对路”的人才,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是一个值得思考的现实问题。
 
麦可思调查发现,许多应用型专业大学生的就业,与他的学历层次和专业并不吻合。笔者以为,这固然与学校课程设置、教师知识储备和教材内容编写有关,关键还在于当前的高等教育体制不能很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教育的核心是培养人,而中国教育最大的问题是不知道如何培养人,造成了极大的人才浪费。那么,我们应如何培养理想的“人”?
 
还记得1936年爱因斯坦在纽约州立大学举行的“美国高等教育300周年纪念会”上的讲稿,以《培养独立工作和独立思考的人》为题,阐释了他所理解的理想的“人”。它包含两个层面内涵:第一,具备独立工作与独立思考的能力;第二,把为社会服务看做人生的最高目标。第一点主要解决个人的生活能力问题,第二点主要解决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
 
教育能否适应社会需要,能培养高质量的拔尖创新人才,教学内容改革至关重要。由此出发,高等教育改革和创新,关键的是要更新教学内容,把科学发展最新成果及时反映在教学内容上,尽可能为学生创造认识社会的条件。
 
与此同时,我们还要改革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注入式”教学方法,从传统的“学到了什么”向“如何学”转变,帮助学生确立一种新的探索性的学习方式,激发和培养学生的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提高他们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兴趣和能力。
 
创新人才的培养事实上是“创造适合学生需要的教育”,而不是去“选择适合现行教育需要的学生”。不同的外界环境,对一个人创新能力的培养会产生不同的影响。而这一点。从高等教育的教学思想、政府治国理念、社会舆论氛围等,可能都需要作出改变。
 
《科学时报》 (2011-09-23 A1 要闻)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首张另一星系中的恒星照片出炉 《自然》(20241121出版)一周论文导读
清华这位院士搭建了一座室外地质博物园 科学家完整构建火星空间太阳高能粒子能谱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