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陆琦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11-3-29 9:28:19
选择字号:
新一轮学科调整悄然进行 能否为培养创新人才多腾点空间

 
●缺乏空间和弹性的专业目录不能适应当代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不能满足新兴学科、交叉学科的不断涌现。
 
●新学科的诞生是自下(高校)而上(教育部)的,不能自上而下地要求所有的大学都按照一个目录来“规范”,否则学科设置僵死,创新人才无从培养,这是我们的相关管理制度之前难以回答“钱学森之问”的重要原因。
 
●把学科设置的自主权给了大学,无疑给了高校一个新的“助推器”,通过这个“助推器”,我国高校新一轮的洗牌行动即将开始。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日前下发通知,公布了新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2011年)》(以下简称“新目录”)。新目录适用于硕士、博士的学位授予、招生和培养,并用于学科建设和教育统计分类等工作,学士学位按新目录的学科门类授予。2012年起,研究生招生工作按新目录进行。
 
新目录修订工作由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于2009年启动。新目录增设了“艺术学”门类,一级学科由89个增加到110个,并对学科目录设置与管理的机制进行了改革。
 
用北京大学元培学院副院长卢晓东教授的话来说,这是“一项被新闻界忽略,但对中国高等教育却十分重要的工作”。
 
将学科设置自主权交还大学
 
就在新目录公布前不久,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发文下达了第28次学位委员会审批通过的新增博士和硕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点名单。本次学位授权审核是2008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25次会议审议通过《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审核办法改革方案》后进行的第一次学位授权点审核工作,较以往学位授权审核工作不同的是:政府主管部门仅审核一级学科的学位授予权,学位授予单位可在一级学科授权下自主设置二级学科。
 
“把学科设置的自主权交还给大学,将成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变革,值得大家鼓励和欢呼。”作为此次本科专业目录修订的专家组成员,卢晓东很兴奋,他说,“高校可在目录外自主设置与调整二级学科,在不同一级学科之间设置交叉的二级学科专业,这将在研究生二级学科中创造出大量崭新的专业,今后的研究生二级学科专业目录将成为一个统计性的专业目录。这具有革命性的意义。”
 
值得一提的是,学位授予单位增设或更名目录外的二级学科只需“经本单位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核并表决通过”即可。
 
卢晓东认为,新学科的诞生必定是研究领域、研究对象发生了新的变化,新的交叉必定是根据学科发展互相融合,这是自下(高校)而上(教育部)的,不能自上而下地要求所有的大学都按照一个目录来“规范”,否则学科设置僵死,创新人才无从培养,这是我们的相关管理制度之前难以回答“钱学森之问”的重要原因。“大学办学必须符合教育规律,必须按照教育规律来培养人才,才能使拔尖创新人才不断涌现。这种改革的趋势向本科延伸,将使中国的高等教育具有新的面貌。”
 
“把学科设置的自主权给了大学,免去了审批等很多行政环节,排除了一些本不需要的外来干扰,大学可以根据自身的特色和实际情况,自主决定教什么、如何教、谁来教、谁来学,同时可以创设一些特色学科,对大学办出特色有一定的好处。”华北电力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特聘研究员包万平说。
 
令包万平体会最深的是,原先一些有实力的高校由于学科点的障碍,人才培养受到了很大的局限。在没有相关学科点之前,很难招聘到有名望的教授,即使来了也留不住,“因为没有学科点就不能招生,不能招生就无法开展大的科研项目,自然也出不了好的成果,没成果就没经费,没经费什么也干不了,这是一连串的事情”。
 
包万平表示:“有了学科设置自主权,高校可以利用学科的聚集作用整合资源、优化配置,形成一批高水平师资队伍,承接重大科研项目,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形成良性循环。这无疑给了高校一个新的‘助推器’,通过这个‘助推器’,我国高校新一轮的洗牌行动即将开始。”
 
国家逐步放权 管理重心下移
 
学科目录是学科设置的前提和基础,对于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增强毕业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促进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的紧密结合,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原有的学科专业目录是一个没有预留发展空间的体系。”教育部党组成员、国家教育行政学院院长顾海良打了个比方,“就像房子,如果空间太小,就容不下那么多专业,新的专业就没法发展。”
 
“学科设置要有张力,要有内涵发展的空间。为了避免过多的外延扩张,必须给予足够大的内涵空间。”顾海良指出,“缺乏空间和弹性的专业目录不能适应当代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不能满足新兴学科、交叉学科的不断涌现。所谓名不正则言不顺,合理处理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在学科专业目录的‘名分’将有助于这类学科的建设与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先后施行了4份学科专业目录:1983年3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四次会议决定公布、试行的《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授予博士和硕士学位的学科专业目录(试行草案)》;1990年10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九次会议正式批准的《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1997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国家教育委员会联合发布的《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1997年颁布)》;2011年2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二十八次会议审议批准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2011年)》。
 
包万平归纳我国学科调整遵循的是“国家逐步放权、管理重心下移”的思路:原先教育部统一审批,决定权在中央;后来,部分学科点授权下放到省里,也逐步取消了一般高校与重点高校在设置、调整学科专业权限上的差别;现在是国家宏观管理、省级统筹,政府主管部门仅审核一级学科的学位授予权,高校在一级学科授权下自主设置二级学科。
 
“总的方向是向学科设置由高校自主决定努力,向落实高校办学自主权靠近。”包万平说,“要实现这个改革目标可能还需要一段时间,尤其是在本科专业设置上困难重重,障碍颇多。”
 
据了解,现在大学要设置新专业,需要在学科目录里面找,如果找不到就要在学科目录外审批,但目前全国高校在目录外开设的专业远远超过了目录内专业。
 
“用行政手段制定的专业目录无法适应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也无法满足大学培养人才的现实需求。”包万平说。
 
尽管“落实高校办学自主权”在1999年实施的《高等教育法》中早已明确,但长期以来,高校专业的设置一直由教育部统一规划。直到2002年,清华、北大等6所高校获得了本科专业设置的自主权,用备案制代替审批制。
 
在包万平看来,此次研究生二级学科设置的改革延续了同一个逻辑,即“还权于大学”。他说:“之前大学要开设新专业就得逐级审批,很显然这是不符合大学办学逻辑的,大学本质上是一个学术机构,而不是行政机构,大学怎么设专业是属于大学自治、学术自由的一部分。”
 
有消息称,新的本科专业目录将于2011年上半年完成修订并向社会公布,届时部分高校将可自主设置专业。对这个说法包万平持“谨慎的乐观”态度,“到时候无非扩大一些范围,在原来6所的基础上扩大到50所或100所左右,仅此而已,这对我们这样一个亟待改革的教育大国来说,能起到的作用太有限了。只有让所有的本科院校都有专业设置的自主权,我国高等教育才能迎来大发展、大繁荣。”
 
交叉学科首次“名正言顺”
 
3月1日开始施行的《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二级学科自主设置实施细则》中还特别强调了“交叉学科的自主设置与调整”,这在教育专家的眼中是“一个不小的进步”。
 
“跨学科知识复合型人才在未来创新中具有特别的优势,目前国家相关教育管理政策对这类人才的培养还存在许多制约,专业目录就是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卢晓东举例说,“国学”专业的教学和研究工作横跨文学、历史学、哲学、管理学、军事学等多个学科大类,将国学专业简单归入哪个学科大类都显得不妥当。这就是说,现有的本科专业目录和研究生学科专业目录都不能很好地容纳“国学”这样的跨学科专业。
 
“以前不太提‘交叉学科’。”包万平告诉记者,过去在很多人的印象里,“交叉学科”是个四不像,似乎是“不务正业”。
 
由于我国传统的专业设置限制,总体上来讲,我们培养的人才知识结构仍然比较单一,学科面依然狭窄,这是很难适应社会需求的,这个问题已经很直观地反映在当前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当中了。
 
包万平说,现代社会要求学生除了具备扎实的专业功底外,还需具有多学科知识背景,能熟练贯通多种学科,就像钱学森一样,他的专业是航空工程,但在加州理工学院,他们还要学习物理系、生物系、化学系、数学系的有关课程,另外还要学一些艺术课程,后来钱老回忆,这些多学科的积累,才有了他卓越的成就。
 
“国外十分重视和鼓励不同学科的交叉与合作,学科的设置没有统一的专业目录,也没有固定的教学大纲,学生的培养大多都是跨学科进行的,这是我们应该认真学习的地方。”包万平说。
 
令人欣慰的是,国内部分高校已经开始了这方面的探索,在学科设置时有意识地进行交叉融合,本科生按照大类招生、建立本科生院、出台政策鼓励导师跨学科招录研究生等。
 
2002年,北京大学获得了专业设置自主权,使得“古生物学”这样的跨学科专业得以设立。
 
据卢晓东介绍,“古生物学”是以北大元培学院为平台打造的第一个跨学科专业。古生物学的人才必须具备扎实的生物学、地质学和环境科学基础,人才培养需要学生从本科阶段就接受生物学、地质学和环境科学的综合教育和系统训练,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生命学院、环境学院单独一个院系都无法完成人才培养工作。由于元培学院学生可以较为自由地在各院系选课,因而几个院系决定与元培学院合作,采用全新的机制和课程体系,开始古生物专业人才的培养。这个跨学科专业每年级只有一个人,是“一个人的专业”,但这种独特的专业组织模式并不增加学校的办学成本,因为即使没有这个学生,生物系和地质系的全部课程也都需要正常开出。
 
“不同专业的学生知识结构应该是不同的,应该呈现出异彩纷呈的多样性,只有知识结构的多样化才能使毕业生在未来做出更多创造性的工作。”卢晓东说。
 
需配套措施跟进
 
“在中国,许多事情都会陷入‘一管就死,一放就乱’的怪圈。”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院长刘海峰担心,完全交由高校自主设置专业,有可能出现部分高校设置或更改专业太随意的现象,或者可能出现有点怪异的专业名称。因此,他建议施行一定的配套或约束措施,例如,规定需报主管部门备案等。
 
不过,包万平并不担心完全放开就会“乱”。“其实这纯粹是杞人忧天,没有哪个国家的高等教育会因高校享有本科专业设置自主权而出乱子,在这个问题上管得越多、要求越严,出的问题越多。”包万平说,“专业设置有本身的学术逻辑,有严格的学术要求,并不是高校想怎么办就怎么办。有关部门也不用天天惦记着如何修改专业目录,只要把备案工作做好,并把备案的各高校专业设置情况适时对外公布就行。”
 
专家们大都认为,高校自主设置专业后,在交叉学科、新兴领域等方面增多是有可能的,但并不会导致专业数量井喷式上涨,因为我国高校在传统专业设置上基本趋于稳定,专业设置种类、数量不会有太明显的变化。
 
包万平还特别提到,高校自主设置专业还需要一些配套措施跟进,否则改革很难成功。
 
他建议:从宏观方面来讲,不管是学科发展还是专业设置都有自身的内在规律,要从体制上尽量减少行政干预、保障办学自主权;在人才评价、专业技术职务晋升等方面进行政策设计时,要考虑到自主设置专业的特殊性。从微观方面来讲,首先要打破科层式学科组织,打破专业壁垒,建立以实验室、研究所为依托,以项目、问题为载体的开放式组织结构;改革校内人事制度,弱化对师资队伍的固定管理,建立固定与流动相结合、专职与兼职相结合的教师评价体系;建立一套严格的校内学术评审机制,对自主设置新专业进行认真的论证和评议。另外,还要注意完善新的人才培养体系、课程规划、教材建设、师资队伍梯队等。
 
顾海良则认为,新的学科目录出台后,相应的教师培训计划需要尽快跟进。“学科调整与建设的成功与否,教师是关键,培养方案是基础,课程设置是核心。新的学科目录出台,紧接着就是要培养教师,教师根据新的学科设置来设计新的培养方案,培养方案中需要有新的课程设置。”
 
“学科调整会影响今后好几年,急不得,套用一句时髦的话来说,‘科学发展、统筹兼顾’,一方面要考虑实际需要,另一方面要考虑本科与研究生的可衔接性。”顾海良说。
 
包万平也表示,我国本科与研究生的专业设置差异很大,问题也很多。两者有一些共同的毛病,如重理论轻实践现象严重、注重市场需求等,这些都非常不利于学科的发展,也不利于人才的培养。
 
“总的来说,我国研究生的专业设置过窄,知识内容单一,不利于研究生就业,而本科生专业设置则过泛,学生学的知识过杂、过多,不利于学生的专业成长。如果两者互相中和一下的话,应该会好一些。”因此,包万平建议,本科按照一级学科招生;研究生按照二级学科招生就行,或者换一种思路,研究生按照项目制、问题制为中心招生培养也许更好一些。
 
链接:
 
学科目录是国家经济社会所处发展阶段在人才需求、人才培养方面的集中反映,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适用于学士、硕士、博士的学位授予与人才培养,并用于学科建设和教育统计分类等工作,在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中发挥着指导作用和规范功能。
 
学科目录分为学科门类、一级学科(本科教育中称为“专业类”)和二级学科(本科专业目录中称为“专业”)三级。学科门类和一级学科是国家进行学位授权审核与学科管理、学位授予单位开展学位授予与人才培养工作的基本依据,二级学科是学位授予单位实施人才培养的参考依据。学科门类是对具有一定关联学科的归类,其设置应符合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的需要,并兼顾教育统计分类的惯例。一级学科是具有共同理论基础或研究领域相对一致的学科集合,原则上按学科属性进行设置。二级学科是组成一级学科的基本单元。
 
《科学时报》 (2011-3-29 B1 大学周刊)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读后感言:

验证码: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首张另一星系中的恒星照片出炉 《自然》(20241121出版)一周论文导读
清华这位院士搭建了一座室外地质博物园 科学家完整构建火星空间太阳高能粒子能谱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