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杨煦生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11-9-15 9:00:52
选择字号:
德国教育漫说:洪堡的意义

 
杨煦生 德国图宾根大学哲学博士,北京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世界宗教与普世伦理中心主任,中欧论坛(CEF)宗教组中方组长。
 
德意志民族对于今日世界最富有意义的贡献,该是发端于路德的德文《圣经》和新教文化,发端于莱布尼茨的精神意义上的世界主义,发端于俾斯麦的社会福利制度,发端于洪堡兄弟特别是哥哥威廉·洪堡的现代大学制度和理想。
 
□杨煦生 口述/王艳 整理
 
德国的教育,一直是德国人深深引为自豪的一个文化领域和精神领域。提起德国,人们的德国图像库中,也许会首先映现今天旅游业所塑造的巴伐利亚山民的啤酒和啤酒节、莱茵河礁石上神秘的金发妖女罗列莱、莱茵河多瑙河流域以及巴伐利亚高山湖群地带的形形色色的古堡,也许接着便是出色的机械制造业——从布谷钟、克虏伯大炮到奔驰、宝马、保时捷……
 
然而,德意志民族对于今日世界最富有意义的贡献,该是发端于路德的德文《圣经》和新教文化,发端于莱布尼茨的精神意义上的世界主义,发端于俾斯麦的社会福利制度,发端于洪堡兄弟特别是哥哥威廉·洪堡的现代大学制度和理想。人们谈论世界史意义上的现代的诞生的时候,往往都会想起地理大发现、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等,但我们往往忽略了其他一些意义重大的因素,比如,以耶稣会为代表的天主教修会对这500年世界史的影响,比如洪堡的大学理念和现代教育制度对世界的重塑。我们也许可以说,没有奔驰、宝马、保时捷,德国可能依然是德国,而没有了洪堡和现代大学,德国对于今日世界,就肯定是另外一种意义了。
 
德国于20世纪90年代开始发动的新一轮教育改革,使这个问题在德国社会各层面日益成为一个尖锐、纠结而痛切的问题。由于中国的现代教育制度特别是大学教育制度与德国教育的某种几乎天然的关系,对德国教育的透视和洞观,也许能对我们今天的教育思考提供一点灵感。
 
一般说来,现代大学可以有两个起源:一个是1088年便诞生的意大利的波隆尼亚大学,从中世纪的修道院制度过渡到近代大学,波隆尼亚大学无疑是第一个成功范例。另外一个,则是由威廉·洪堡创立于1809年10月的柏林洪堡大学。非常奇特的事情是,这所晚起的大学,却享有“现代大学之母”的尊荣。在洪堡大学创立的时代,事实上,欧洲版图上,大学早不是一件新鲜事(布拉格大学、巴黎索邦大学、牛津大学、海德堡大学等等,都早已面世),而洪堡大学何以能被尊为现代大学之母呢?
 
洪堡大学的这份尊荣,根源在于作为启蒙思想家和人文主义者的威廉·洪堡的大学理念或者教育理想。简单地说,这种理念包含着这样的一些基本要素:
 
其一,通过科学的方式对真理的探求,以及在这种探求中人格的培养。这就是“Bildung durch Wissenschaft”(通过科学达成教养)和“Suche nach der Wahrheit”(探寻真理)。
 
这样的话,在今天听来,似乎都早是老生常谈而已。需要特别加以提醒的是,这里的科学,并非我们今天的所谓自然科学,而是一种广义上的、特别是哲学意义上的。在洪堡这里,这意味着在科学学科急速分化的时代,通过哲学性的反思,重新贯彻苏格拉底式的对话理想,把各种学科重新导入一个共同的语境之中。用今天的话来说,这样,大学首先不是一个知识生产机构和传承机构,而是一个意义共同体,一个教学者/研究者/学习者在其中平等地共同成长的意义共同体。在这里,Wahrheit这个概念,在哲学上特别在知识论的哲学上,都翻成了“真理”,这是勉强能达意的一种翻译方式,佛家所谓的“实相”,更为贴切。大学养育的,不仅仅是对那种可以用命题的方式表达的真实的东西的探寻,而是对整个世界——不管是我们身外的宇宙万有,还是我们内在的无穷灵性空间——的诚实态度。
 
其二,就是“孤寂”(Einsamkeit)和“自由”(Freiheit)的双重原则。这首先意味着超越经济和政治的各种旨趣,即各种外在的功利因素。这种孤寂的理想,我们不难通过中国儒家传统中所讲的“为己之学”、通过老子所谓的“为道日损”这样一些精神资源来理解。大学之道,不是轰轰烈烈之道,不是灯红酒绿之道。上面提到的Bildung这个德文概念,一般译成“教育”或者“教养”,其实,跟中国的古代传统参照的话,翻译为“成人之道”最为恰当。在洪堡的“孤寂”的理念之中,“为己之学”和“成人之道”浑融一体。一个个体精神上的成人过程,是绝对需要这种“中庸”式的“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历程的。与此紧密相关的“自由”概念,则指向了大学的自律和自主。在大学这个意义共同体中,在“如临深渊”的精神自律之外,还需要社会性的自主——不受任何时代的特定的政治旨趣、特定的意识形态和权力干扰的权利。一个开放性的精神空间,只有在这种自主自足的条件下,才可能健康存活。而自律自主的大学的存在,正是现代之所以成为现代的原因。
 
一个有意味的现象是,在当代教育领域,每当威廉·洪堡成为一个话题的时候,往往正是当下大学的理想、理念、制度与当下的生活世界发生了难以了断的纠结的关口。而每一次对威廉·洪堡的回眸,往往又是我们开启新的灵感之门的时刻。正因此,洪堡不朽。
 
《科学时报》 (2011-09-15 B4 大学)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首张另一星系中的恒星照片出炉 《自然》(20241121出版)一周论文导读
清华这位院士搭建了一座室外地质博物园 科学家完整构建火星空间太阳高能粒子能谱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