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楠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11-8-23 9:16:07
选择字号:
千篇征文描绘“我心中的中国科学院”
 
“你好,我叫严东生。我要投稿,怎么给到你们呢?”接到电话不久,“我心中的中国科学院”征文活动办公室就收到了中科院老领导、两院院士严东生的手稿《中国科学院与新中国同行》。
 
“出于对中国科学院的热爱,我虽年逾九十,也要挤一些时间,写两篇回忆性文章。一是中国科学院的历史作用,因为现在很多人对此知之甚少。二是,我在沈阳30年,沈阳金属所的办所经验也许有一些参考价值。”两院院士师昌绪在给征文活动办公室的亲笔信中写道。
 
吴征镒、丘成桐、唐有祺……这些知名学者,以及众多海内外公众,几个月来或怀念、或颂扬、或者建言献策,以自己诚挚的言语描绘着自己“心中的中国科学院”。
 
百天征集 千篇回应
 
“国家的科学院,人民的科学家——我心中的中国科学院”网络征文活动自5月4日启动,到8月20日公开征集结束,利用网络这一便捷平台,先后共收到投稿1381篇,经审核后发布稿件1085篇。这些作品,不仅来自资深院士、知名学者、一线研究人员,还来自高校教师及在读的本科生甚至中学生。
 
征文活动办公室工作人员介绍说,从内容分类看,建言类文章约40%,其余为颂扬类、回顾类和人物事迹类,体现了“建言未来发展、分析现实态势、再现优良传统”这一活动主线;从来源看,院外作者接近一半,其中海外作者撰文27篇,质量很高,体现了此次活动的开放性。其中,在院外作者中,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研究员方锦清一人投稿达到16篇,几乎每篇都观点犀利、见解独特;在院内作者中,中国科学院新疆理化技术研究所原副所长陈子才一人投稿达26篇,记下了他多年来在科学院工作的真实感悟;在海外投稿者中,美国地质学家、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郎尼·汤姆森作为“老外”,成了征文活动中的“花边”新闻。
 
为何有将近300篇征文稿件未能公开发布?征文办公室工作人员对此解释说:“这主要是与一些投稿和征文活动的主旨以及征文要求不符有关。比如,未发布的相当一部分稿件内容和中国科学院的机构使命甚至是科技话题都没有关联,也有些纯粹是投稿者个人成果的展示。”
 
民主办院的新注释
 
黄石理工学院计算机专业大四学生陈翔的投稿作品《建议:建立科学的科研成果鉴定及其论文质量评价体系》的点击率与好评率都高居前列,文中不仅系统地列出了问题,并提出了建设性的解决方案。他告诉《科学时报》记者,为了这篇征文,他准备了差不多一星期的时间才开始下笔,“或许会有不妥之处,但是愿和大家一起集思广益,为中科院更加完善的体制、更加美好的未来出一份力”。
 
在为数众多的征文投稿中,建言献策类文章是最受人关注的一类。中科院有关领导表示:“对征文中提出的意见和建议进行梳理很有必要。建议对全部征文中的意见和建议尽早进行归类整理。”
 
加拿大蒙特利尔大学工学院教授嵇少丞虽久居海外,但他“也曾是科学院人,正因为爱中科院,才常思考中科院的事”。他针对院士制度所写的征文,长期居于点击率和好评率榜首,用他自己的话说:“观点虽然有些偏激,却也是肺腑之言。”
 
在与本报记者的交流中,嵇少丞坦陈:“作为国务院的直属单位,中科院是最开放、最民主的。我个人认为,中科院在处理学术不端等方面还有很多事情可做,只有这样才能提升院士和中科院在人民心目中的地位。”
 
建设中科大北京分校、允许小部分人从事没有限制的研究、需要高质量同行评议的科学研究……这些建议有从顶层设计考虑,有劝科研人员勿忘保重身体健康,还有关注园区管理与服务,核心都是希望中国科学院健康有序地发展。
 
不少网友纷纷在新浪微博、科学网等网络社区留言,认为建言类文章在征文稿中占主导,反映了公众对中国科学院深化改革开放的期望之大和热情之高。科学网博主高建国写道:“中科院应该起到领导改革的作用,做出表率。祝福中科院!”
 
开放兴院的新起点
 
利用网络平台向全球公开征文,是一项极具开放性的活动。其中,“网友走进中国科学院”系列活动作为征文活动的拳头项目,与中科院每年一度的“公众开放日”活动一脉相承。7月22日,近70名来自人民网、科学网的网友得以在一天之内,密集接触中科院各研究单位的“看家法宝”,探月工程运控、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等都在行程之列。
 
网友王一是北京市大兴一中一名高中物理老师,在得知自己的父亲被选中参加活动后,即刻联系了征文活动办公室,希望自己也有机会走进中科院。他向记者表示,那一天的活动有点疲惫,但收获很多,希望这样的活动多向学生们开放,将会是非常有影响力的“理想教育”。
 
除此之外,征文活动的第一场院士专家在线访谈,7月26日在人民网举行。陈和生、崔向群、郭华东、赵振、罗小安等专家以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上海光源、遥感飞机等为例,揭秘中国大科学装置,吸引了众多网友的关注。据悉,围绕着中国科学院野外台站与科考生活的第二场院士专家在线访谈,也在紧密筹划之中。
 
目前,由众多资深专家组成的评委会正在紧张工作之中,他们将负责选出60篇入围征文,从8月30日起再接受网络终选投票,最终决出获奖作品后结集出版,获奖作者将有望获邀出席颁奖典礼,以及参加“与院长面对面”座谈会。正如方锦清对记者所言,“征文是一个良好的开端。下一步是让这些建议意见能够在今后发挥智库、指导和参考的作用。希望这次活动不致于成为一种作秀,而应成为鞭策和鼓舞前进的动力”。
 
《科学时报》 (2011-08-23 A1 要闻)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首张另一星系中的恒星照片出炉 《自然》(20241121出版)一周论文导读
清华这位院士搭建了一座室外地质博物园 科学家完整构建火星空间太阳高能粒子能谱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

Baidu
map